佛语经典语录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佛语经典语录,感谢您的阅读! 佛语经典语录
1、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2、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盘。
3、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4、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5、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6、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7、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
8、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
9、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0、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1、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12、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3、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4、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5、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16、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17、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18、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19、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20、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 21、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 22、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23、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24、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益劳尔
25、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26、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27、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8、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29、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30、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31、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32、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33、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34、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35、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36、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37、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38、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39、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40、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41、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42、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43、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44、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45、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46、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47、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 48、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49、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50、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51、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52、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53、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54、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55、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56、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57、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58、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59、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60、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61、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62、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63、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64、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65、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66、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67、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68、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69、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70、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71、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72、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73、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74、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75、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76、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365.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78、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79、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80、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81、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82、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
83、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84、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