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
言词丰茂,道理广大,探寻其中义理的人,不能究测它的源头;文字显明、义理幽深,
履之者莫测其际。
按照它去修行的人,无法探测它的边际。 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
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业感,无害而不到达彼岸;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
佛的妙化所函盖的因缘,无恶而不被剪除。 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
开示法网的纲纪,弘扬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的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 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开启三藏的秘密。 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因此佛名没有羽翼而飞行于长空,佛道没有根基而永远坚固。
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
从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经历千古而道名人常不变; 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
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应身常住不朽。 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
早晨的钟声、夜晚的梵呗,两种声音在鹫峰交会; 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
慧日高照,佛法流转,佛在鹿野苑转动定慧双轮。 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
天空排列着宝盖,与下云相连而共同飞行; 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庄外旷野中春天的树林,与天上仙花合成续纷的色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
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为福庆的资本,垂拱无为而全国八方荒远之地得以治理;
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
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万国前来朝贡;
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
恩惠施给那些已死去的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
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
惠泽及于昆虫,梵说偈颂流入金匮(金匮、石室喻国家藏书之处)之内。
遂使阿(禾辱)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遂便印度的阿耨达河与中华的人条大河相通,耆者掘山与蒿山、华山的翠岭相接。
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
我认为,佛的法性凝定静寂,没有归心于佛法是不能沟通的;
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
佛的智慧玄奥,只要诚恳感应便能显现明通。
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
没有想到,在昏暗之夜,点燃了智慧火炬之光;
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在家宅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
于是,百条江河虽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汇合;
万区分义。总成乎实。
万类事物义理不同,都是成就真理的实际。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这难道能与商场、周武比较优劣,自尧、舜比较圣德吗?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
玄奘法师,平素胸怀聪颖、立志平夷简易。
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
儿童时期就神志清素,超拔浮华尘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巖。
心情专注于禅定,踪迹隐藏于幽深的岩谷,
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
在三禅的境界中栖息,游心于菩萨修行的十地,超越六种感官的境地,
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
独自在印度迦维国(佛诞生处)漫步,会通一乘佛法的奥自,随着机缘化导众生。
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
因中华没有正确的佛法,到印度寻访佛教真经。
远涉恒河。终期满字。
远涉恒河之水,终于获得完满的义理。
频登雪岭。更获半珠。
多次登临雪山,又获得雪山半倡。
问道法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往还寻访佛法17年,精通了全部佛教经典,以利益人类作为自己的志愿,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六日,遵照敌令于弘福寺翻译圣教657部。
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
引来象大海般的佛法流水,洗涤尘污烦劳而永不枯竭;
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
传授智慧灯炬的永久光焰,照亮幽暗而恒久光明。
自非久值胜缘。何以显扬斯旨。
如果不是长久培植善良的因缘,如何能够显扬佛教的宗旨呢?
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