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
【目的】学习输尿管插管或膀胱插管技术和尿的收集方法。观察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对尿量及尿中某些成分的影响,并分析作用机制。
关键词:尿生成;尿量;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尿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凡能影响上述过程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尿的生成,从而引起尿量的改变。
【材料及方法】 1、材料
家兔;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呋塞米(速尿);手术剪,镊子,止血钳,玻璃分针,兔手术台,膀胱插管,注射器及针头,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棉线若干,婴儿秤,纱布。 2、方法
2.1手术准备
2.1.1麻醉固定:按1g/kg体重剂量耳缘静脉注射200g/L氨基甲酸乙酯。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2.1.2腹部手术:从耻骨联合向上沿中线作长约4cm的切口,沿腹白线打开腹腔,将膀胱轻拉至腹壁外,先辨认清楚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部位,用止血钳提起膀胱前壁(靠近顶端部分),选择血管较少处,切一纵行小口,插入插管后结扎。使插管的引流管出口处低于膀胱水平,用容器接由引流管流出的尿液。如膀胱容积仍较大时,可用粗线将膀胱扎掉一部分,使膀胱内的储尿量减至最少。用线结扎膀胱颈部以阻断膀胱同尿路的通道。术毕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腹部创口。 3、实验观察
3.1待尿量稳定后,记录一分钟尿流量(滴/min)。再静脉快速注射温热生理盐水(NS)20ml。分别记录5分钟内每分钟多少尿流量。
3.2待尿量恢复稳定后,先记录一分钟尿流量。再静脉注射GS葡萄糖5ml,分别记录5分钟内每分钟多少尿流量。
3.3待尿量恢复稳定后,先记录一分钟尿流量。再静脉注射0.01%NE去甲肾上腺素0.3ml,分别记录5分钟内每分钟多少尿流量。
3.4待尿量恢复稳定后,先记录一分钟尿流量。再按照0.5ml/kg体重计量静脉注射呋塞米,分别记录5分钟内每分钟多少尿流量。 3.5待尿量恢复稳定后,先记录一分钟尿流量。再按照0.33ml/只 的计量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分别记录5分钟内每分钟多少尿流量。 4、数据的处理
统计和整理数据,制成表格
【实验结果】
1、 本组实验结果 实验项目 温热生理盐水20ml 葡萄糖5ml 0.01%去甲肾上腺素 呋塞米0.5ml/Kg 垂体后叶素0.33ml
(说明:本组实验在剖开腹腔准备插管时,腹腔开口过大,导致肠道流出压迫了输尿管,从而可能影响了一些实验结果。)
实验前 2 2 3 2 74 实验组 1min 4 7 2 12 33 2min 2 9 2 14 0 3min 1 7 1 46 1 4min 2 6 2 50 0 5min 5 7 1 53 0 2、 班级数据的统计与整理 组别 1 2 3 4 5 6 7 温热生理盐水 实验前 0 0 2 0 2 0 0 实验后 0 1 5 2 9 0 3 呋塞米 实验前 6 6 6 3 5 1 6 实验后 65 37 53 61 76 35 68 表2 静脉注射药物对家兔尿液生成影响因素 项目 温热生理盐水组 呋塞米组 动物数/只 7 7 注射前(滴/min) 注射后(滴/min) 0.57±0.97 4.17±1.98 2.85±3.24 51.4±15.60 P滴 0.1162 0.0001
说明:**P<0.01,有明显差异;*P<0.05,有差异;未注*的P>0.05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1、快速注入生理盐水
现象--静脉快速注入生理盐水后,在2~3分钟后尿量增加明显。
原理--①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浆蛋白被稀释,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加,尿量增加;②血容量增加,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使尿液滤过多,也促使尿液增加;③血容量增加,刺激左心房及胸腔大静脉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上传到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使抗利尿(ADH)的分泌与释放减少,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增多。 2、快速注射葡萄糖
现象--家兔注射葡萄糖,尿量明显增多。
原理--静脉注射葡萄糖,使家兔血糖浓度升高(肾中滤过的葡萄糖超过了肾的肾糖阈)→远曲小管不能完全重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肾小管液渗透压增加→妨碍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此称为渗透性利尿。 3、去甲肾上腺素
现象--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尿量减少
原理--去甲肾上腺素能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从而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率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较小,尿的生成量减少,尿量减少。 4、呋塞米
现象--注射呋塞米后,尿量明显增多
原理--因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主动重吸收是外髓部渗透梯度形成的动力,所以,该段NaCl的重吸收直接影响尿的浓缩和稀释。呋塞米等利尿剂能阻抑髓袢升支粗段上皮细胞管腔膜的载体转运功能,使其对Na+、Cl-的重吸收受到抑制,影响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从而干扰尿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5、垂体后叶素
现象--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尿量明显减少,
原理--垂体后叶素的主要作用因素为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的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浓缩,从而使尿量减少。
【结论】
注射生理盐水、葡萄糖、呋塞米使兔子的尿量增多,其中呋塞米对尿量增加的尤为明显。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使家兔的尿量减少。
【注意事项】
1、因用点滴静脉注射针头,在换药物时不需要拔针头,所以需要时常推入少量的生理盐水,以防形成血栓。
2、每次注射完毕,换针管注射下一种药物时,要避免管内输入气泡。
3、小量注射某种药物后,应紧接着注射1~2ml的生理盐水,将残留药物推入家兔体内,使药物及时进入血液循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