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奖”则“不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4 14:56: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立德树人LiDeShuRen

教师·TEACHER

2018年2月Feb.20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05-0014-02

“奖”则“不奖”

刘 美

(江苏省南京市潭桥小学,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奖励之下学生身心愉悦了,但其学习却变味了。在物质奖励的驱使下,学生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重心放于奖励之上,进而忽视奖励的本质。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促进奖励的多元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关键词:学生;教学;奖励;发展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08

作者简介:刘 美(1992—),江苏南京人,江苏省南京市潭桥小学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

游戏竞赛都需要奖励了?于是——

师:你想要什么奖励啊?生1: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我们语文老师都给发贴纸,集齐十张就可以找她换奖品,我都换了两支铅笔了。

生2:我也换了,我还换了一个小玩具呢!

笔者不才,将此教学方法引入自己的课堂,久而久之,当连续几天没有进行奖励贴纸时接踵而来的是课后学生围

着问为什么不发贴纸。再接着几天学生对于没有贴纸的课堂表现出一种失落。

反思:

第一名=奖励?很显然,在部分学生心中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本课中学生潜意识里的第一名便是得到老师的奖励,不再是表扬所能满足。为什么一年级的学生会问出这一问题?我们的奖励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向上了还是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走进了功利主义的误区?为什么

一、案例描述:

1.第一名=奖励?

某节体育课的游戏竞赛环节,我评出了第一、第二名队伍,并进行了表扬。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竟有学生举手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老师,第一名就表扬一下,没有奖励啊?”当一年级小朋友对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我是讶异的。我暗暗自问:现在教育怎么了?体育课的

任课教师也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协助班主任解决学生的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其他任课教师的关心,增进与其他教师的感情,进一步减少教师与学生的矛盾,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班主任进行良好的互动,使得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愿意改变自身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进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环境。

能动手打人。班主任在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努力读书的同时,自身也要热爱本职工作,认真搞教研,用心教导每一位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如要求学生热爱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就要和学生一起劳动,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为班级的卫生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求学生课堂坐姿规范,书写工整,认真听讲,自己在上课时也要做到站姿、坐姿标准,认真书写板书,细心批改作业;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和同学,自己在与学生和同事的交往中也要以礼相待,不说同事的坏话,不贬低学生的人格。此外,对于一些犯错屡教不改的学生,班主任要摆事实,讲道理,以情动人,不能一味地采取强制或惩罚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不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班主任还要积极联系学生家长,与家长共同合作,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监督学生的行为规范。班主任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班级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新课改下大力

推进素质教育,班主任更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热爱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

五、结语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烦琐且复杂,它需要高度的耐心、责任心和良好的道德水平,这就要求每一位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勤于学习科学教育理论,善于总结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各项问题,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他们成为祖国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文献:

[1]谢启永.新媒体时代下中职学校班

主任德育工作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钟水浩.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

德育工作理念及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13(54):188-189. [3]和生康.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

[J].都市家教(上半月刊),2017(10):142.

四、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成为学生的典范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不仅有利于创建良好的班级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榜样,提高自身道德水平,规范自身行为就显得极为重要。班主任在日常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教育。即使学生犯错误,也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批评教育他们,不能进行人格侮辱,不能说脏话,更不

014

立德树人在我的课堂中学生在没有贴纸奖励下如战败的将士一般情绪低落?其他老师的课堂在没有奖励的诱因下又会如何?

2.讨要“工资”

某校最近开展一项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批小志愿者帮助教师整理书刊。一次不经意间我听到几名小志愿者在办公室的对话:

生:老师,我们美术老师呢?师:你们美术老师出去了,估计有一小会才会回来。

生:啊,美术老师不在啊,那我们今天的“工资”就没有了!

师:你们还找美术老师要“工资”啊?生:是的啊,我们帮忙整理图书角的“工资”。

事后经了解,方知学生每天志愿工作结束后美术老师会将糖果奖励给他们作为“工资”。

反思:

学生将教师的奖励简称为“工资”,志愿服务结束便来领取工资的行为是该教师实行这一奖励制度的初衷么?试想哪天该美术老师不再给予他们任何劳动“工资”,学生还会保留最初对志愿服务的热情么?他们对今后其他志愿服务又将持何种态度?

3.兴趣&奖励

一次体育课上有学生报告:“老师,何同学打人。”一听到打人我就火冒三丈,体育课上我对学生反复强调安全第一,打架事件更是严令禁止,于是我走到何同学面前将他从人群中拎出来进行了训斥教育。

师:体育课上老师反复强调不准动手打人,今天怎么了?

生1:我没打他,我就是给他看看我的武术。

生2:他就打了,我看到了,我看到他打的。

师:说,你有没有打到他!生:有,我就不小心碰到他了。此事在课上最终以该生的道歉结尾。课后我又细想了一下,该生是不是最近在外面学了武术,想在同学面前显摆显摆却没想到碰到同学还被老师批评了?于是我找到该学生再次进行了交流。

师:瑞瑞,最近是不是在外面学习武术啦?

生:(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很是腼腆)是的,我可喜欢武术了。

师:你知道么,老师也很喜欢武术哦!武术老师都教你什么啦?可以展示给老师看看么?

于是该学生打了所学的几个动作给我看后反问:“老师您会么?”我打了一套五步拳,看到学生眼里的诧异后,我知道下面的谈话会顺利很多。

师:你知道武术除了套路还有武德么?

生:不知道,武术老师就教我武术了。师:你看,老师也会武术对不对?但老师上课会用武术对待不听话的小朋友么?

生摇头表示没有。

师:我们学习武术是不是用来强身健体,保护弱小儿童的啊?老师也会武术,如果老师用武术对付你,那你以后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喜欢武术啦?

此时该学生彻底明白了课上的错误,对我很是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于是我和他来了一个约定。

师:想不想学习刚才老师给你示范的武术套路?

生:我肯定想学啊,您愿意教我么?师:可以啊,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体育课上只要你能做到遵守纪律,老师说话时保持安静,不和其他同学打闹,下课就可以来找我学习一个动作好不好?

生:那我先想想。

最后,该生很是坚定地保证他会做到。果然,接下来的几天该学生每天都会找我学习一个动作,学习的同时,他的课堂纪律表现也逐渐进步。有一次课上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赢得了一片掌声。

反思:

比较物质奖励带来的一系列困扰,本节课笔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把武术作为切入点,将学生主动认识自身错误,学习传统武术,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作为奖励的目标。以知识的不同形式间接奖励学生,促进其取得近阶段的成功比之一味地给予贴纸、棒棒糖等物质奖励是否更有效?

二、案例反思:

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注重“以人为本”,赏识教育更是受到了教育者以及家长的青睐。学生在家父母会用美食、动画片作为激励促进学生尽快完成

2018年2月

作业。在校教师会用小红花、五角星、盖印章等积累一定数量兑换小礼物这些物质奖励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物质奖励的最大特点是简单好用,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在物质奖励的驱使下,学生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重心放于奖励之上,进而忽视奖励的本质。当下我们更多的教师将这种潜在的物质奖励作为长期激励,这种激励缺乏一定的引导性,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不良影响。

之前某某学校学生跳楼等报道频频进入大众视角,究其原因有很多关于学习压力大的言辞。除此之外,更多的难道不是学生心理过于脆弱,抗压能力过弱而造成的?在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这段期间伴随学生更多的是奖励制度,奖励之下学生如温室内的花朵经不起一丝风雨。此时换个角度正视我们单一的奖励,这是为人师的初衷么?显然不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奖励与惩罚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优点、缺点因势利导,从而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比较之下不难发现,西方国家将奖励作为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而不是获得更多的物质,以此来避免物质对学生的驱动力。他们更多的是以责任感、集体荣誉、成就感、自主选择、获得更多的自由来驱动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的内在的驱动力。例如,给教师选择一本书,让教师读给大家听;给图书管理员做助手;排队时站在最前面;等等,分别让学生体验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奖”则“不奖”,奖励的初衷便是达到不奖,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发挥自己的智慧,促进奖励的多元化。如同集星方式,得到的却不是简单的物质奖品,而是体验代理老师的职务,与老师一起合作给同学们上课。让学生由奖励而体验、执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使我们的教育达到“奖”则“不奖”。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

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黄桃花.小学生奖励机制的个案

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015

搜索更多关于: “奖”则“不奖” 的文档
“奖”则“不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is3z84n536h1tx45d7638ccg96n4k006x5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