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1 5:58: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知识结构

一.百家争鸣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2.历史背景/原因 3.主要派别 4.历史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及主张 2.孟子生平及主张 3.荀子生平及主张 4.总结儒家思想 三.老庄之学 1.道家主要特点 2.老子思想 3.庄子思想 4.历史影响 四.法家思想

1.法家思想的特点

2.代表人物及主张:李悝、商鞅、韩非 3.历史影响 五.墨家的主张 1.特点 2.主张 3.演变 4.评价

看问题、翻翻书、想一想

1.开创了儒家学派; 和 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2.儒道法墨学派的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们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

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局面如何? 5.你知道孔子的生平吗?

6.孔子面对乱世提出了什么学说?

7.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什么?说说他的教育主张。 8.儒学的基本文献是?

9.你知道什么是“六经”和“五经”吗?

10.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他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做到。他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学说。他提出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思想的基础。

11.你知道荀子的生平吗?他在天人关系和儒家礼学上有什么主张? 12.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哪两位?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13.老子是怎样论述“道”的?

14.为什么说老子主张里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5.老子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抱什么态度? 16.简要概述庄子的齐物论。 17.列举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8.分别概括李悝、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

19.法家理论对于我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墨家推崇什么精神? 21.墨家学说的主旨是什么?

22.为什么说墨家的贡献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23.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课本部分问题答案

【学习思考】

1.法家怎样论述改革的意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文化意义?

答:“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通过变法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

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答: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移民间,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论说,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自我测评】

“六经”包括哪些典籍? 答:《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阅读与思考】

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

答: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呢?

答: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可以反证他“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理论。他要效法的是这些古人的做事原则而非具体做法。另一方面,商鞅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即使改革家也难以彻底摆脱这种影响。而论辩中用古人事迹说明问题,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有利的策略。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背一背、记一记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争论和辩难。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对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周王室衰微,土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这样就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

③阶级关系:奴隶主阶级走向没落,地主阶级开始把持政权,新旧势力的斗争激烈进行。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急剧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关系的变动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3)主要派别代表: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繁荣,三教九流,学派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②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道德、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③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理论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纷呈。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其中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孔子和早期儒学 (1)早期儒学 代表活动及其主张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人物 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⑵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 ⑶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⑷开创了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称做“六经”。 孟子 ⑴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⑵提出了“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⑵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的重要思想。 ⑶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总结孔、孟、荀思想 代表 阶级属性 主张 地位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春秋(产生) 孔子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爱人” 为政以德 性近论 至圣 战国(发展) 孟子 新兴的地主阶级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亚圣 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儒学集大成者 荀子 3.老庄之学

(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思想

①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庄子思想

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齐物”。

(4)历史影响:

①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庄子认为,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人必须顺从自然。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借鉴这一点,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③老子哲学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他主张“无为而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感到无能为力,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4.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2)李悝

①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的田租收入。 ②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③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3)商鞅 ①政治:

a.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b.奖励耕战。

c.实行编户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

a.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③思想: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以吏为师。 (4)韩非

①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5)影响:

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②汉代以来,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③韩非子的理论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这是因为:法家思想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备受推崇。

5.墨家的主张 (1)特点: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格著称。

②推崇夏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2)主张:

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进一步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②认识论方面: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③逻辑学方面: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3)演变:

①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形成“墨辩”学派。 ②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4)评价: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这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其“非攻”“尚贤”等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但汉代以来,由于国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墨家影响越来越小。 6.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 阶级 派别 没落道家 的奴隶主儒家 贵族 新兴儒家 地主阶级 法家 代表人物 主张 老子、庄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核心思想“仁”“礼” 主张实行“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评价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 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 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小生墨家 产者

墨子

搜索更多关于: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  的文档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izkh3ubsu0cqsi0v0jd0weks4q8jb00nq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