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桃花源记 短文两篇 核舟记问题归纳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10:56: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桃花源记

简答:

1. 桃源中人为何来此?

2. 桃源中人为何皆叹惋?

3. 作者为什么又写后人无法寻找到世外桃源? 答案.1.先世避秦时乱2.为外面世界变化之大而惊讶,为其动荡不休而叹息。3.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远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文意理解:

1. 全文主旨: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的愿望。 2.问题设计与讨论

(1)写桃花源中美丽如画、祥和安宁的境界,为何又要说其中生活的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参考答案:这与渔人后来迷路等,正好形成一种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效果,说明陶渊明是基于生活而作的人生幻想,正反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2)“渔人”品行如何?

参考答案: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学生可以回答渔人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3)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归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一结尾的蕴藉何在? 参考答案:陶渊明心怀理想,为我们设计了“世外桃源”这样一个优美的境地,然而,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同时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断然不能的,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

爱莲说 陋室铭

1. 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 如果不提菊和牡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洁,自己是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 如何看待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3.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

从“莲浑身都是宝,可观赏可食用可入药”,可以归纳为莲的“无私奉献精神”;从“莲茎随着水面的上升而增长,叶总浮在水面上”总结出莲的“乐观向上,顽强拚搏”精神。 1. 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核舟记

1、本文的体裁是 ,核舟雕刻的是 的故事。

2、第一段说明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和 ,引出核舟的来历,第二段说明

核舟的 和 。 3、文中两个“木”字的意思分别是

和 。

4、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是 。

答案:说明文;大苏泛赤壁 2、精湛技巧;大小;格局 3、木头;树木 4、奇巧 5.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6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

生动。

7 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

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

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8“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

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9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1.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

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10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

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

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搜索更多关于: 桃花源记 短文两篇 核舟记问题归纳 的文档
桃花源记 短文两篇 核舟记问题归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j8075tikq7tdil036cj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