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文化要略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13:46: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有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北汉(都太原)、吴(都金陵)、南唐(都金陵)、吴越(都杭州)、楚(都长沙)、闽(都福州)、南汉(都广州)、前蜀(都成都)、后蜀(都成都)、南平(都荆州)。这一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转移。

28.从成吉思汗(铁木真)到窝阔台到蒙哥,至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取《易经》“大

哉乾元”之义,定都大都。元朝政府实行残酷的民族政策,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歧视和压迫汉人,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元末爆发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时期台湾回归。 各朝代台湾名称:三国夷洲 隋流求 元琉球 明小琉球

元朝奠定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清朝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 29.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的金田村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谋求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上海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安徽张洛行领导的“捻军”也分别起义,与太平军相呼应。1898年的义和团起义,以扶清灭洋为口号。1911年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生、民权、民族 30.《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并向英

国赔偿军费,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 31.《中俄瑷珲条约》中,中国向俄国割让了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2.同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的《天津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增开通商口岸,允许各

国自由传教,继续赔款等。

33.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除割让九龙给英国外,又增加赔

款,允许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行权”。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

34.1898年,光绪皇帝召见主张变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决定实施新法,史称“康梁变

法”,又称“戊戌变法”,但仅维持了103天。结果,光绪皇帝被囚瀛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处死。

35.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自称“皇帝”,改元“洪宪”,仅83天即亡;1917年又发生了张

勋复辟清室的事件,只维持了五个月。

36.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安阳,杭州,开封

37.与新中国最早建交的西方国家是瑞典,最早的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是埃及。

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

1.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其姓都带女字旁,反映了母系氏族血缘关系,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少昊嬴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

2.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1) 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2)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辬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3)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姓氏最初的区别:

(1)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2)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3)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辬志

5

3.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排行一般为孟仲叔季

4.《左传·隐公八年》将姓氏来源归纳为5种。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氏族篇》将姓氏来源归纳为9种:“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第十种为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第十一种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详细分为32种。 5.中国的赵姓起于山西,盛于河北。

6.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东汉时,除皇帝“刘”姓为第一大姓外,还有所谓“四姓小侯”,即外戚樊、郭、阴、马四姓。东晋时,原中原地区的一些豪门家族,随晋元帝司马睿到了江南,称为当地的“侨姓”,这主要有王、谢、袁、萧等;而当地还有朱、张、顾、陆等高门,称为“吴姓”。

7.北朝政权也以名门大姓为依托,在山东有“郡姓”,王、崔、卢、郑为大;关中也称“郡姓”,韦、裴、柳、薛、杨、杜为首;代北则有“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首。宰相公卿大都出于这些姓氏。

8.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修《大唐氏族志》。李姓以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为贵,崔姓以博陵(今河北省蠡县)为贵,卢姓以范阳(今北京市一带)为贵,郑姓以荥阳(今属河南省)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五姓之外,还有河东(今山西)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七家。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

9.“彭城流芳”姓刘,“颖川流芳”姓陈,“太原流芳”姓王。这些牌匾都表示郡望所在。 10.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反映。由于宗法制度的统治和影响,一姓一族常用家谱或宗谱记载他们的变迁始末及家族承袭关系。因此,家谱或宗谱就称为我们研究历史变迁和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

11.姓氏混杂和家族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战乱、官宦、移民等。

12.宋代初年,钱塘的一位读书人编过一本《百家姓》,内收当时常见的单姓408个,复姓76个。据1987年的调查报告,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其次为王姓和张姓,再次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13.商代三十几个商王几乎全以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 14.《左传》:“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为“象”,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为“假”,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为“类”。此外还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15.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多反映乐社会下层的风貌,以贱、丑命名,这时的人们还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申不害、介之推、吕不韦等。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多为“安国、延年、千秋、去病”等。西汉末年,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魏晋南北朝时,因单名重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顾恺之、祖冲之、颜延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辩、柳僧习、崔僧佑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

16.名与字意义相同、相反、相关、取自五行相生、孟仲伯季 17.号流行于唐宋以后,明清为盛

第五章 汉字

1.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2.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积为精神财富。

3.从一般的规律看,文字的发展变化总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 4.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传说有三个人造字:伏羲,神农氏,仓颉

6

5.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甲骨文之后是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为多。到了战国末年,字体逐渐接近小篆。

6.汉字的演变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和楷书。篆书又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

7.人们对汉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研究成果有《史籀篇》,已失传。秦代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等。到汉代,将秦代的三书合一,仍称《仓颉篇》,此外,又有史游的《急就篇》。这些著作主要是给儿童识字用的,因而统称为“小学”。

8.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但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后世文字学家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衤日]nì,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中,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和假借。

10.从清末以来就有许多热心的学者探索汉字改革方案,如采用简笔,采用拉丁字母,采用数码式符号等。“五四”运动后,有的学者大力主张汉字拉丁化,钱玄同曾提出汉字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采用注音字母;第二步采用罗马字母。后来,有人还制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把汉字拉丁化付诸实施。

11.香港的安子介先生,以全新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著《揭开汉字之谜》(英文版),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12.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1) 写实主义精神 (2) 人体本位精神 (3) 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第六章 学术思想

1.儒家的学者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后世有人贬称为“孔老二”,除中年一度做过鲁国的司寇和周游列国外,主要是授徒讲学,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道”或“孔孟之学”。 2.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其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3.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事与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个“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东汉王充著《论衡》85篇予以批驳。

4.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老子(李耳,字聃,一字伯阳,所著《道德经》,主张无为自化)和庄子(名周,主张自然无为)。讲的是“出世之学”。 5.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的是墨家,其创始人是墨子(名翟)。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6.“经学”从研究“六经”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三经”。“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出现,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著作经过孔子删定,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所以又称“六艺”。至汉武帝设太学时,《乐》经已失传,只立了“五经博士”。此时的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代才用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因此称为“今文经”;用“古籀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被称为“古文经”。由于二者不但文字有差异,而且篇章、内容和解释、评价也不同,这就使研究者们各有所依,逐渐形成经学研究的两大学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后者的代表人物有西汉的董仲舒,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古文

7

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 7.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 姓名 号 学派 主要思想、著述、特点 胡瑗 安定先生 开理学先河,经世致人精神 孙复 泰山先生 张载 横渠先生 关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中正仁义”两宋理学先驱者和奠周敦颐 濂溪先生 濂学 基人 程颢 明道先生 洛学 “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 程颐 伊川先生 朱熹 紫阳先生 闽学 集理学之大成 陆九渊 象山先生 “心” 陈献章 白沙先生 白沙学派,习朱转陆 湛若水 甘泉先生 王守仁 阳明先生 “知行合一”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李贽 卓吾 段的社会意识 (华严宗) (华严宗) 胡瑗→周敦颐→程颢、程颐→ 朱熹 →陈献章→湛若水 ↓↑鹅湖之会 陆九渊(禅宗) 王守仁(禅宗) 孙复→张载 8.中国有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清代朴学。 先秦→汉→→→魏晋→唐→→→宋→→明→→→清→→→现当代 孔子 董仲舒 王弼 孔颖达 二程 王守仁 顾炎武 康有为 孟子 何晏 韩愈 朱陆 王夫之 王国维 荀子 郭象 钱大昕 冯友兰 段玉裁

儒→→经→→→玄→→经→→→理→→理→→→朴→→→新儒 9.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10.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其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出自该书。

11.名家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后者的“白马非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

12.阴阳家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有五德终始说。

13.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其中苏秦曾挂六国相印。

14.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他研究农业政策和生产技术。

14.杂家杂糅各家学说,主张统一中国,有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一字千金”的典故即出于此。 15.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法”(代表人物商鞅)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术”(申不害)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势”(慎到)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 16.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

8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文化要略 的文档
中国文化要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jekv15brt4yj364r8v7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