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的提出
a) 党的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明确了最终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纲
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
b) 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做出《论新阶段》政治报告,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c) 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d)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内在要求。 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a)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院里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里煮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国外有益的先进事物。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a) 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a) 实事求是是精髓: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b) 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c) 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对象、动力、领导、性质和前途)
a)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们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
本主义的革命
b)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c) 动力:无产阶级是最基本动力;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
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动力之一 d) 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e) 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政治、经济和文化) a) 政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b) 经济: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阶级的垄断资本
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c) 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文化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 a)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
器,而只有把党建设好了才能站我这两个基本武器 c)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和主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一化三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a)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肺腑的
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
1.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
法来发展重工业;
2. 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
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3.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
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
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 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
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5.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
权力(即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 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
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7. 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8.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9. 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10.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
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a) 前五条主要讨论解决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各个方面调动积极因素。 b) 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c) 第四第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
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d) 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上调动积极因素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a) 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 ①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②这两类矛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
削阶级之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c) 政治生活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a)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b)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
这个阶段。
c)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期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d) 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他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深刻理解
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有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个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a)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b)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c)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
的体制机制障碍还在
d)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奋斗目标、基本途经、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根本立足点)
a) 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 依靠力量&领导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d)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a) 科学内涵: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
主义的目标。
b) 意义: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