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三历史综合练习九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3 分,共计1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
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2.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
A.农业的精耕细作 B.自然条件决定了古代农业发展水平 C.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D.古代中国的耕犁技术始终没有创新 3.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匾少” B.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 “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4.黄仁宇指出:“张居正不辞劳瘁,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
问题,所以各种方针与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这说明内阁 A.是专为制约相权而设定的 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的决策 C.拥有制约皇帝的法定权力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
5.观察右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 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
A.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 B.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 6. 1903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商人通例》 等一系列商法,还以年利率6%的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办企业。这表明
A.清政府开始了全面而深刻的近代化 B.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加重了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 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史实 结论 同治光绪年间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开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始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B. 林则徐在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组织编译《各国律例》 著,极大地开阔了时人的眼界 当时中国造船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C. 福州船局中国工匠独立制造“平远号”,铁甲舰 D.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0 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与资本主义国家不一样的救国道路 8. 1922年,民主人士张君励曾说:“吾国今后新文化之方针,当由我决定,由我民族精神
上自行提出要求。若谓西洋人如何,我便如何,此乃傀儡登场,此为沐猴而冠,既无所谓文,更无所谓化。”这表明张君励
2
A.强调应当重新审视中西文化 B.否认了继续引进西方文化的重要性 C.赞成一味肯定中国固有文化 D.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存在绝对化倾向 9.“为使中国革命‘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以便支
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保证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除外国租界等革命化措施的实施。符合材料中革命的实践活动是 A.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B.发动广州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 C.开展工农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 D.开辟抗日根据地,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10.“虽训练尤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周。不
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C.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11.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
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统一印制
12.改革开放初的中国,同一种产品有两个价格,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通配价,同时企业超
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特殊的“价格双轨制”。当时,市场价格往往比国家通配价格高一两倍。“价格双轨制”
A.说明计划经济己经破产 B.市场经济正逐步形成 C.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型 D.促进对外开放的发展
13.198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要使
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
3
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这番讲话的意义是
A.从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B.为新时期法治建设提供指导思想
C.为全面开启依法治国创造了条件 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英国 12月18日报道:“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每日电讯报》
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下列有关这份报道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9年
B. “令人意外的行动”指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根本原因 D. “本身问题”主要是指美国的经济“滞胀”问题
15.《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
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罗马法的执行缺乏强制性 B.罗马法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C.罗马帝国扩张导致各种矛盾的尖锐 D.罗马法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 16.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
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
A.迪亚士的远航 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麦哲伦的远航 17.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
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