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17湖南岳阳质检)“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19.(2018北京东城一模)有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20年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涌现 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 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20.(2017贵州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在与(美国)工商界人士的交谈中,他强调中国有很多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他急于得到的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取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5
答案精解精析
1.B 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废八股取士之制”,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A项表述本身错误;材料仅能说明许多举人对“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而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
2.A 从材料中五四运动前各种思想并行,到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可知五四运动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B项错误;五四运动确实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但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思想文化由多元到趋于一致,D项错误。
3.D 从材料信息看,国民革命失败后,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主张继续联合工农力量,实现新三民主义,故选D项。1924年,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开始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故A项错误;宋
6
庆龄、邓演达属于国民党左派而非马克思主义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宋庆龄、邓演达的宣言,无法体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新形势出现,排除C项。
4.C 材料中卢彤编绘的地图在宣统年间推崇汉族英雄,而辛亥革命后则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由此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部分知识分子认同多民族国家的建国模式,C项正确。这一变化前后都体现了知识分子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A项错误;材料讲的是知识分子近代民族观的变化,不是民主观的变化,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5.A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民报》作为其机关报,刊载材料中这四幅人物画是为了宣传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由此可知,《民报》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6.C 为了反对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层面的深刻变革,C项正确。A项出现在中华民国建立前,与题干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与西学完全对立,B项错误;D项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排除。
7.B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上书要求设立制度局,却遭到群臣的激烈反对,这表明变法运动发展不顺利,遭到守旧势力反对,因此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材料中“此事最终不了了之”表明军机处权力没有被废除,排除C项;制度局的职能是“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草定章程”,它是推动维新变法的政治机构,与军机处“上传下达,跪受笔录”的职能不同,没有造成机构重叠,而且材料没有涉及财政负担,排除D项。
8.B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张三李四为同时人,却用古典来做古文,“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结合“20世纪初”这一时间信息,迁移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知识可知,该学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9.D 从材料中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术、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可知,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项错误;材料明显与培养资产阶级革命人才无关,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北京大学是当时的一流学府的结论,C项错误。
10.D 从材料中的严复主张“学得一宗科学,回来正及壮年,正好为国兴业”和“然甚愿其勿沾太重之洋气,而将中国旧有教化文明概行抹杀也”可知,严复主张既要利用西学,也要正视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全盘西化,这是其审视东西文化不同价值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中严复主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来救国,并未放弃实业救国思想,A项错误;B项“认清了近代科学的本质”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意在强调东西文化不同价值,不是主张恢复旧的传统文化,C项错误。
7
11.C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排序的能力。1927年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受挫后,毛泽东决定转向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C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于1930年,在遵义会议之前,A项错误;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应在“井冈山道路”之后,D项错误。
12.A 从材料信息看,该学者认为,传统道德是“伪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了伪道德,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剀切指陈传统文化之弊,故选A项。
13.C 中国共产党是主张自由民主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联系历史背景可知,日本侵华所致的民族危机加剧,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加强,而民族主义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主义的空间,导致了自由主义的逐渐退潮和民族主义的逐步高涨,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14.C 材料中黄克武先生认为,士大夫之所以能够顺利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不是因为西方民主多么优越,而是因为西方民主与士大夫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产生共鸣,说明国人接纳西方民主有传统渊源,C项正确。
15.C 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1915年都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之时,亡国史、国耻史的研究反映出历史研究具有时代情怀,C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16.D 材料中的“L.A Jeunesse(法语:青年)与一群讨论的青年”反映的是民主思想;“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代表的是科学思想,由此可知,D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7.C “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属于民众思想觉悟问题,说明陈独秀意识到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进程曲折,D项错误。
18.A 材料“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反映出这场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故A项正确;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思想理论基础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故C项错误;D项“开始传播”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19.D “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指的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道”“器”观念的突破是指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指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独裁、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则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因此D项符合题意。
8
20.B 材料仅涉及对外开放,没有体现对内改革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商品可供出口”“购买……技术”“获取经验”可知中国积极利用外国的市场、技术、经验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时,根据材料“允许市场逐步发育”“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可知,邓小平积极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故B项正确;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与中美正式建交没有必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的,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