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月考②试卷
高 二 语 文
命题人:李玲雀 2017、05、27
说明:本试题共由三道大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将各题答案用中性笔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6分,每小题2分)
唐宋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运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
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 (《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
1、 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复兴运动。
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了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古文,推动了文学前进。 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
D.唐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直至在宋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利。 2、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时在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的。 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 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宋代的古文家们不学习先秦两汉而只是取法韩愈。
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更大的文学成就。 3、下列各句不属于“唐宋古文运动的成功实践对文学创新的启示”的一项是( ) ..A.文学创作绝不可以辞害意,任何形式都必须服从于思想和内容的要求。 B.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为指导。
C.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大量的直接的实践者的推动。
D.唐宋古文运动,对中国散文的文学创新做出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共16分)
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余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容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没身之日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
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怀旧惟故,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注] 谟:策略,谋划。 4、与“士死知己”“乃心陵墓”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
A、等死,死国可乎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蹇叔哭之,曰:“我不见师之入也”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C、天亡我,非战之罪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秦人不暇自哀 孔子师郯子 ..5、与“为大君子所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C.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戍卒叫,函谷举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罚依金谷酒数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承从容约誓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C.奈何取之尽锱铢 瓦缝参差 ....D.逮升堂室 为欢几何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心陵墓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特以顽鄙之姿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C、余以幼年,逮升堂室 良有以也 ..D、公其尚飨 其信然耶? ..
8.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鲍照《拟行路难》,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者侧重写“我” 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
D.《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
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E.《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9、翻译下列语句。
(1)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笃好,胡肯为此辞乎?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穷边词(其二) 姚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4分)
(2)请简析这两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4分)
1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伶官传序》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2)《 阿 房 宫 赋 》 中 杜牧 讽 谏 时 弊 以 秦 朝 灭 亡 为 借 鉴 的 诗 句 是 :“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春景如画召人夜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4题。(15分)
乱世中的美神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