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
效应
——对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
肖卫东/杜志雄
? 2013-01-09 14:41:40 来源:《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12年9期
【内容提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呈现出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的内在扩张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外部拉动模式、农产品市场带动与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模式、传统服务组织的创新发展模式五种主要发展模式。这五种模式不断进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完善多元化合作机制,日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引擎。
【关 键 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经济效应/现代农业/河南省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为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者和其他经济组织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以中间投入品为主、涉及知识和资本的交换、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特征[1]。当前,发展面向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也是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3]和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4]。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好上述作用的关键还在于探索和发展因地制宜、适应农业生产一般或特殊需求的具体实现模式,通过适宜的服务模式推动农业专业化分工深化、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头延伸,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经济增长率。
近年来,河南省面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求,积极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上培育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农产品市场为重要平台,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以民营服务企业为有生力量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而且,在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中,为了不牺牲粮食生产、不牺牲农业和不牺牲环境的“三个不牺牲目标”的实现,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正在显著增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正在进一步凸显。
一、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
公益性农业生产性服务,按其供给主体及是否使用了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可分为公共服务和一般公益型服务。涉农政府机构和部门的多功能性、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外部性,以及农产品的社会属性等决定了涉农政府部门和站所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中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通常是由政府主导,具有服务多样、专业性强的特点。河南省所建立的政府主导型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有:
1.依托政府部门和涉农站所,积极开展面向农业产业链的公共服务
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中的涉农政府部门和涉农站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由政府支持建设的科技服务体系,尤其是涉农站所是利用公共财政为农业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各级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站、林业站、林科所、农科所、森防站、植保站、土肥
站、植检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等都属于这一系统。植保站按照“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方针,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病虫害鼠害防治技术指导和服务、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等配套生产性服务。依托种子站为农户提供农产品重点品种选育服务、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服务,引导企业加强大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依托土肥站,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及相关信息服务。依托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形成对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储运、销售及产地环境等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控体系。
2.结合实施惠农政策和实施财政支农项目,加强和创新公共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了“县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村农技服务组或者科技示范户”的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和“专家组+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服务模式。组织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农业科技特派员包村工作和农民科技书屋建设;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适用技术培训,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农技服务。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较为完善的公共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也日益健全,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模式也不断创新。
3.积极打造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推广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发展方式的示范平台,积极打造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平台,探索促进技术、资源集聚和共享的有效方式。通过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具
有多重功效:一是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规模发展,增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系统性功能;二是凝聚、引导和激发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促进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隐蔽需求向显性需求、潜在需求向实际需求的转化和有效需求的满足;三是更好地满足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差异化、多样化和高端化需求;四是提高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水平,降低农户享受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成本。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的内在扩张模式
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6596家,入社成员总数达到20.5万,并且涌现出一批发展规范、产品已取得相关认证、经营情况较好的示范社,目前省级示范社已达445家。其中,截至2011年6月底,河南省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3828家,入社农户4.1万多户,服务农户430多万户。可见,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生产经营范围不断拓宽,为入社农户提供的服务层次逐步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加快和规范发展,整合和聚集了有限的农村生产性服务资源,改善和优化了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扩张能力,日益成为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力量和有效组织模式。
1.面向农业产业链不断创新生产性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积极构建服务农户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体系
近年来,为适应市场和农户生产经营需要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已经涵盖农业产业链的多数环节,已经由最初的以生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