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大型回柱绞车安装时需支设 A 顶柱固定。
A、6根 B、4根 C、2根
325、在一个矿井,只要有一个煤岩层中发现过一次瓦斯,该矿井即定为 A 矿井。
A、瓦斯; B、低瓦斯; C、高瓦斯; D、煤与瓦斯突出
326、以下方法中不属于直接灭火法的是 D 。
A、水灭火;
B、化学灭火器灭火; C、砂子和岩粉灭火;
D、密闭防火墙封闭火区灭火
227、火灾发生在总进风流中时,应采取的控制风流措施是 D 。
A、保持正常通风,稳定风流; B、维持原风向,减少供风量; C、停止主通风机工作; D、进行矿井反风
328、防止尘肺病的技术措施,主要是以 B 为主,配合其他防尘技术措施。
A、湿式凿岩; B、喷雾撒水; C、水炮泥; D、煤体注水
329、如果停风区内的瓦斯超过 B 时,必须采取专门的排除瓦斯措施。
A、0.5%; B、1.0% C、1.5%;D、2.0%
330、综合防尘技术措施中“风、水、密、净、护”中“水”是指 A 。
A、湿式作业 B、水炮泥 C、喷雾撒水 D、煤体注水
331、具有使用设备少,投资小,简便易行,见效快等优点的井下防灭火方法是 D 。
A、预防性灌浆 B、喷洒阻化剂 C、采空区注氮 D、均压防灭火
332、下面各项不是预防性灌浆作用的是 A 。
A、泥浆对煤起阻化作用;
B、将采空区中的浮煤包裹起来,隔绝空气; C、使自热的煤冷却降温; D、防止了漏风。
333、不属于临时密闭的是 D 。
A、帆布密闭 B、充气密闭
C、木板密闭 D、混凝土浇注密闭 334、不属于永久密闭的是 A 。
A、木段密闭
B、沙袋或土袋密闭 C、混凝土浇注密闭 D、伞形密闭
335、下列 A 煤的自燃倾向性最强。
40
A、褐煤; B、烟煤; C、无烟煤; D、无法确定
336、下列 C 地点容易发生自燃火灾。
A、采煤工作面; B、掘进工作面; C、采空区; D、开拓工作面
337、下列 D 地点不容易发生自燃火灾。
A、护巷煤柱; B、掘进巷道顶部; C、密闭区; D、掘进工作面
338、井下发生火灾时,当火源发生在回风侧或网络较复杂时应采用 A 通风方法。
A、维护正常通风; B、矿井反风; C、风流短路;
D、停止通风机运转 339、走向断层是 C 。
A、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B、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C、断层面走向与煤岩、层走向大体一致的断层; D、断层面走向与煤岩、层走向大体垂直的断层
340、当井田面积较大且埋藏较深时,一般开凿2条或2条以上的竖井从地面到达煤层,这种开拓方
式叫 A 。 A、立井开拓; B、斜井开拓; C、平硐开拓; D、联合开拓
341、下列在 B 情况下可以放炮。
A、采掘工作面支架损坏;
B、放炮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低于1%,其他方面满足要求时; C、炮眼内有显著瓦斯涌出;
D、放炮地点20m以内有物体堵塞巷道断面1/3以上时 342、巷道的支护形式主要取决于 B 。
A、围岩性质,压力大小,生产能力,瓦斯涌出量; B、围岩性质,压力大小,服务年限,用途及断面形状; C、围岩性质,煤层赋存条件,生产能力,用途及断面形状; D、压力大小,服务年限,巷道长度、用途及断面形状 343、一氧化碳气体的性质是 B 。
A、无色、略带酸味、不燃烧、略有毒性; B、无色、无味、能燃烧、有剧毒;
C、棕红色、有刺激嗅味、不燃烧、有剧毒;
41
D、无色、有酸味、能燃烧、有剧毒;
344、从木棚上方投影所得到的视图叫 C
A、正视图 B、侧视图 C、俯视图 345、下列地点中最易积存瓦斯的是 C 。
A、运输大巷; B、机电硐室;
C、回采工作面回风隅角; D、回风井;
346、 C 只能作为预防煤与瓦斯突出的局部措施。
A、开采解放层; B、预抽煤层瓦斯; C、水力冲孔; D、煤层注水
347、发生瓦斯爆炸时,上风侧的遇险人员应 D 。
A、就地耐心等待救援; B、去灾区抢险; C、顺风撤退; D、迎风撤退
348、在压力和温度相同的情况下, B 。
A、同体积的湿空气比干空气重; B、同体积的湿空气比干空气轻;
C、同体积的湿空气比干空气重量相同; D、干、湿空气哪个重与空气的湿度无关
349、下列哪种方法不能减小巷道通风阻力 A 。
A、采用梯形断面的巷道; B、保持巷道连接部位光滑; C、断面逐渐变化;
D、清理巷道中不用的堆积物
350、与井上气候相比,矿井进风流常出现 D 。
A、冬暖夏凉,冬湿夏干; B、冬凉夏暖,冬湿夏干; C、冬凉夏暖,冬干夏湿; D、冬暖夏凉,冬干夏湿
351、瓦斯在煤层中的赋存状态有 C 。
A、游离状态; B、吸附状态;
C、吸附状态和游离状态; D、自由运动状态
352、为减小邻近煤层涌出的瓦斯对开采层开采工作的影响,常采用 D 。
A、采空区瓦斯抽放; B、本煤层瓦斯抽放; C、围岩瓦斯抽放; D、邻近层瓦斯抽放
353、开采保护层防突时,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的间距以 C 为宜。
42
A、30~50m; B、40~60m; C、60~80m; D、50~100m
354、工作面煤体注水,可以获得的明显效果是 B 。
A、防尘、防止煤与瓦斯突出、防止顶板冒落;
B、防尘、防止煤与瓦斯突出、软化煤体、降低工作面温度; C、防尘、防止煤与瓦斯突出、防止底板隆起; D、降低工作面温度、提高瓦斯抽放率
355、在采煤工作面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措施中, C 是以减少采空区漏风为主的。
A、预防性灌浆; B、喷洒阻化剂; C、均压; D、无煤柱开采
356、瓦斯报警断电仪具有 B 功能。
A、指示; B、报警;
C、切断被控电源;
D、指示、报警、切断被控电源 357、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 。
A、后开采的分层瓦斯涌出量比先开采的分层大; B、老顶初次垮落前瓦斯涌出量大; C、落煤时的瓦斯涌出量大于其他工序; D、风量增加时,瓦斯涌出量减少; 358、矿井瓦斯主要来源有 D 。
A、掘进区; B、回采区; C、已采区; D、A、B和C
359、下列 D 方法不能减少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A、边掘边抽瓦斯; B、煤体注水;
C、封堵井巷周壁裂隙; D、单巷掘进
360、当无开采保护层条件且煤层透气性差、地应力高、煤质松软时,可采用 A 作为防突的区
域行措施。 A、水力冲孔; B、预抽瓦斯; C、煤层注水; D、震动放炮;
361、以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预测突出危险性时, A 。
A、其判定临界值应根据矿井实测资料确定;
B、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大于5、0L/min,有突出危险; C、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大于4、0L/min,有突出危险;
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