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躯体会成为侏儒”,第⑧段“每一道雄关都张扬着国家的尊严,每一座烽燧都燃烧过民族的浩气”和第⑩段“人类历史就是……一代又一代”,可以分析出作者表现出的是对战争的辩证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谴责与鞭挞”。
答案:D
5.请赏析本文第⑤段的修辞特色。(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修辞特色,要先明确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结构整齐,表意凝练;“山路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大山隔绝,戈壁隔绝,荒漠隔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有序,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化用陈陶《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句,“断鸿声里”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营造出古朴悲凉的氛围。
答案:①对偶,“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高度概括了此处发生的战争曾带给人们的痛苦。②反复,如“遥遥”“隔绝”的间隔重复,使句式整齐有序,充满语言美,同时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③化用诗词,如“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化用了陈陶《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句,以及“断鸿声里”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使文章极富文化底蕴,又营造出古朴的悲凉之美。
6.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分析句子的含意,要从句子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方面入手。从表面意义上看,“废墟”“残缺”写的是昔日的雄关已经成为断壁残垣。从深层意义上看,要把握“美”和“敬畏”两个词。“美”体现在两个方面:第①段与最后一段中“玉门关在晚照里更显得苍凉、肃穆”能体现出玉门关的厚重苍凉之美,第⑧至⑩段能体现出汉唐时金戈铁马的雄浑之美与古丝绸之路上文明传播的大气之美。从“每一道雄关……民族的浩气”“仍不失威风凛凛的浩然之气,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呢”可以看出“敬畏”的是历史记忆所彰显的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浩然正气。
答案:①当年的赫赫雄关如今已是断壁残垣,体现出历史的厚重苍凉之美;②玉门关遗址的苍凉让人联想到汉唐时金戈铁马的雄浑之美与古丝绸之路上文明传播的大气之美;③这
些历史记忆彰显的是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浩然正气。
三、(南昌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来来往往 朱以撒
①回想个人的写信史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此前觉得写信是大人的事,实在需要了才写信,寄信是需要付费的,一枚邮票可打上半斤酱油,谁没事以写信为乐呢。
②20世纪70年代是我大量写信的时期。人在远方务农,形单影只,只有通过写信与家人交流。信中内容颇为单调,大抵是对山野生活的描述,外加民俗风情的点染。其下就都是对前景的忧虑。家里来信内容也大致可以猜到,家中近况的敷陈,对我在外的隐忧,末了都是安好安好。相信那时节寄往山区的信都如此。那时寄信要付八分钱的邮资,还要跑五里山路到公社寄出。有人授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就是在寄出前把米汤抹在邮票上,让家人收到后把邮票泡在水里,米汤化了,邮戳也不见了,这样邮票可以多次使用。可是母亲不同意,她觉得持这种小伎俩的人成不了大事,此法也就得不到实施。现在想来,为什么一个人会在小小的邮票上使心计下功夫,像我们,把邮票视为一种隐喻,而不是一小块纸,都有着一个很深刻的原因,因为分离,因为天各一方。原本生活自在的一家人,硬生生地被脱离,在不同的空间里彼此思念,邮票功能就自然而然地行使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会请人代笔书写、代为读信,借来来往往的邮票,纾解相思。有时到邮局,营业员发现太厚了,就放在天平上称称斤两,要求再加一枚邮票。这也使写信者下回注意,采用薄纸写信,正面写完写反面,用尽密不透风之法,就能顺利过手。
③真正一封信有多重,是称不出来的。
④一封信如同一枚带壳的果实,只有打开果壳,才能知道里边的内容。如果是明信片,它就没有这层包裹,也就不会把秘密写在上面。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或大或小,不愿公开。信纸承载了秘密,装入信封,犹如一个安睡的婴儿,眼力再锐利的人也不能穿透。在一个不文明的环境,有些信就被人偷窥了,把秘密传播了。因此如何保证一封信里的秘密得到守护,我一直想不出好的办法,椰子、榴莲,果壳那么坚硬,还是轻易地被人撬开,进入它的深处。信封单薄,口封得再严密,也只是对守规矩的人的约束。他们觉得这虽是一扇虚掩的门,也不要有推开的念头。大家都遵守了,秘密就有安放的地方。人还是需要隐私的,不是什么都要翻出来在阳光下晾晒。
⑤20世纪60年代末,我一直在写作,试图走出穷乡僻壤,到工厂去,到城市去。想靠写作来改变命运的人不少——如果能在一些大刊上发表三五篇,马上会被县里的文化部门盯上。尽管白日的田间劳作疲惫之至,还是会有人写到深夜才搁笔。一篇完成了,便会给素不相识的编辑写信,恳请指教,给予发表,然后走五里山路到邮局,郑重寄出。那时文学创作还是得到支持的,再厚的稿件也不必贴邮票,把信封右上角剪掉即可。编辑的态度也出奇地好,每一篇都给退稿,还附上一封阅读意见。十年间就一直是写稿、寄稿、被退稿,再写稿、
再寄稿、再被退稿。好在我自以为乐事,一以贯之。后来我考上大学,离开乡村,而接下来我寄出的一些作品,渐渐被接受,往往会收到一封薄薄的信,信封下端是这个刊物的名字,打开信封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夹出那一枚小小的便笺,信文很短,最动人的就是两个字:拟用。此时不禁感慨,退稿的那一页被翻过去了。又过了一段,会有一个牛皮纸大信封送到我的手上,凭感觉里边是几本刊物。打开来看,自己的名字和文章,都在上面。寄信,从此有了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
⑥曾几何时,到邮局寄信,不难看出纸上写信的势头已经过去,门前绿邮筒扁扁的口子上落上了尘泥,里边空寂,不像多年前信堆了一大摞,有两个青年正在奋力打戳。现在还写信的人,的确是有癖好了,喜欢纸质的素朴,喜欢毫端与纸面的摩挲。说到底,还是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生怕把写信这个既实用又审美的动作荒疏了。时之所轻,我之所重,这种与时错位的举动,是一种很私有的恋情,我写信,故我快乐,至于别人写不写与我无干。那些喜爱与我通信的人也具有共同的爱好,不写还真不行,于是来来往往没有中断。日子在写信中过去,或者说写信把日子延伸了。直到再也写不动的那天来到——手抖得厉害,毛笔把握不了,眼前迷蒙一片,个人的写信史方告终结。
⑦最后寄出的那一封信,末了会有颤颤巍巍的两个字:再见。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标题“来来往往”指的是信件的来来往往,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写信史,对和家人通信以及和刊物的信件来往进行了详写。
B.作者对信有着深厚的感情,文中“一封信如同一枚带壳的果实”将信封比喻为坚硬的果壳,表现了作者对信件隐私的重视。
C.“打开信封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夹出”属于细节描写,作者在多年后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深,足以看出他收到信件时内心的激动。
D.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信的势头过去了,文中对落满尘泥的邮筒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们不再写信的遗憾和对传统文化消失的谴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对传统文化消失的谴责”错误,从文中“时之所轻,我之所重”“我写信,故我快乐,至于别人写不写与我无干”等内容来看,作者只是有遗憾,并无谴责。
答案:D
8.第②段写“有人授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这一内容有什么用意?(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文章第①段说“一枚邮票
可打上半斤酱油”,第②段也描述了生活的困难,因此,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提及“有人授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意在说明那时的人们生活普遍困难,能省钱尽量省钱。但是,母亲反对这种“省邮票的方法”,因为她觉得“持这种小伎俩的人成不了大事”,由此可以突出母亲的优秀品质及其对“我”的影响。另外,还要联系上下文,从结构上分析写“有人授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这一内容的用意。
答案:①说明当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②突出母亲的优秀品质,说明其对“我”成长的影响;③引出下文作者关于人们借来来往往的邮票纾解相思的感情。
9.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信”所寄寓的丰富内涵。(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回答探究型试题必须立足文本,要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探究,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看法。解答本题,需要综观全文,分析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据此探究“信”所寄寓的内涵。
答案:①寄托着身处异乡之人对亲人的思念,承载着人内心的秘密;②寄托着作者的文学理想和对理想的坚持;③寄寓着作者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以及对眼下生活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