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丽娜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5期
一、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所存在的现状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规定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到有用的数学,这也就要求教师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明白和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状不是很好,一部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高,对他们所学的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的很少,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对于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无法在脑海中形成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做的方法就不够准确,思路也就不够开阔等等。
二、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 1.数学问题根植于生活情境
我们所思考的数学问题和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在还没入学之前,就已经有许多的数学知识进入了他们的活动领域并成为了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孩子们的思维活动也是他们生活领域的一部分。例如:行程问题、路程问题、测量问题……,全部都是生活和需求的关联。这些问题既可以与知识的起源相联系,也可以与解决我们的生活实际问题相联系。所以说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不断总结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用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2.联系实际,寻找生活原型
寻找生活原型主要目的是想将孩子学习到的新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在课堂上提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不同的原型。学生1:小红每天帮妈妈做家务活能得到2元的零花钱,那么她一个星期(7天)一共能得多少元?学生2:每瓶酸奶2元,每盒10瓶,买3盒需要多少元?设置这个特定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这个环节学生思维清晰,表达正确,从而做到了利用生活情境来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
3.问题情境的展现与背景知识的描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