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提高的研究”
研究报告
肥城市汶阳镇初级中学课题组
前言: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急遽变革,基础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资源、模式、过程、手段、方法,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知识结构上的更新、情感与技能上的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怎么教”,更要关注 “为什么教”,因而教师必须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及其伦理背景,给教育以终极关怀。同时,我国的教育政策在不太久的将来将使教师和学校在课程等问题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这些自主权既为教师从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也使教师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的教学问题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校教师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反思的自觉性,从而努力提高自身反思的能力;努力探索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增强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反思、教育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反思能力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不断变迁,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都得到了发展,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具有传统经验的教师再也无法胜任今天的教学工作。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在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不断地反思和研究,变被动为主动,做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成为反思型和研究型教师,这是现代社会变迁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在外部条件变化的刺激下,教师完善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说明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必要性。教师只有加强自身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自己成为教育变革的主人。
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需求涉及到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教育体系结构、教育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和教材、评价和考试制度、教育技术手段,等等。不仅是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而且也必然剧烈地动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有更高水平和更高素质的教师。
如果教师的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将流于形式,无功而返。问题就这样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教师是否进行教学反思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教学反思不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教学复杂性本质的必然要求。教师的行为不是靠机械的训练就能改革的,只有在知识、能力、信念和情感的支撑下,行为才能得以
实质性的长久的转变,而且,教学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机械操作,教师也不应成为仅仅应用某种技术和程式的熟练工匠。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为教学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空间也在变化,因此教师的行为必须因所处课堂环境和学生特性而灵活变化。只有教师具备反思性教学能力,才能应对自己面临的独特困境和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急遽变革,基础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资源、模式、过程、手段、方法,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知识结构上的更新、情感与技能上的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怎么教”,更要关注 “为什么教”,因而教师必须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及其伦理背景,给教育以终极关怀。同时,我国的教育政策在不太久的将来将使教师和学校在课程等问题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这些自主权既为教师从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也使教师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的教学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因此,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从而实现教师持续的、高质量的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意味着要给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要致力于提高反思能力。教师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对自我及教学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具体包括专业的自我意象、自我价值感、职业意识、自我设计等;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学习活动的促进、评价学习行为、教学后反省等。而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又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杠杆,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对于教师确立正确、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不仅要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及其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等,还必须把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质疑和探讨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信念和技能、在实践中对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进行坦率真诚的讨论交流。总之,通过系统的反思,不断增强自我监控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有助于坚定教师的专业精神,有效地把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推进教师的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理论设计和研究目标
(一)理论设计 1.反思
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反思是一种思维的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进一步理解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地、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是一种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反省解决的是现实问题,它允许在问题获得解决之前,存在怀疑和困惑。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是以思维活动的结果为思维对象,以思维活动的过程为反思的对象。三种态度——虚心、责任感和全心全意是反思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这三种态度确保和推动了人们的反思行为。
2.教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3.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能力。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教学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落后理念、不良行为、策略的优化和改善,达到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目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校教师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反思的自觉性,从而努力提高自身反思的能力;努力探索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增强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四、指导思想及理论基础
(一)指导思想
在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自身专业成长意义的基础上,使教师明确提高反思能力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形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思的习惯,促进在教学技能反思、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育科研反思的水平提高。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①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人类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向理论认识逐步上升和转化的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