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钻爆施工程序
钻爆程序详见图3.3.-08
机具准备 泡孔定位 爆破设计 机具就位 钻孔 试爆 差
效果 好 接风水电 清孔 确定爆破参数 装药 联网排烟 通风排烟 装碴运输 图3.3.-08 隧道钻爆施工程序图 11.3.各工序施工说明 11.3.1.放样布眼
钻眼前,用激光指向仪精确定向,经纬仪、水平仪、钢尺相配合,测量人员用红油漆准确给出开挖断面的中线和轮廓线,标出炮眼位置,其误差不超过5cm(距开挖面每50 米埋设一个中线桩,每100 米设一个临时水准点)。 11.3.2.定位开眼
采用钻孔台车或风动凿岩机钻眼,其轴线与隧道轴线要保持平行。就位后按炮眼布置图正对钻孔。对于掏槽眼和周边眼的钻眼精度要求比其它眼要高,开眼误差控制在5cm 以内。 11.3.3.钻眼
按照不同孔位,将钻工定点定位。钻工要熟悉炮眼布置图,要能熟练的操作凿岩机械,特别是钻周边眼,一定要由有丰富经验的老钻工司钻,有专人指挥,确保周边眼有准确的外插角(眼深3m 时,外插角<3 度;眼深5m 时,外插角2 度),使两茬炮交界处台阶不大于15cm。同时,根据眼口位置岩石的凹凸程度调整炮眼深度,保证炮眼底在同一平面上。 11.3.4.清孔
装药前,用炮钩和高压风将炮眼内石屑刮出吹净。 11.3.5.装药
装药需分片分组,按炮眼设计图确定的装药量自上而下进行,雷管要“对号入座”,要定人、定位、定段别,不得乱装药。
所有炮眼均以炮泥堵塞,堵塞长度不小于20cm。 11.3.6.联结起爆网路
按设计的联接网络实施。起爆网路为复式网路,以保证起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联结时要注意:导爆索的连接方向和连接点的牢固性;导爆管不能打结和拉细;各炮眼雷管连接次数应
相同;引爆雷管用黑胶布包扎在离一簇导爆管自由端10cm 以上处,网路联好后,要有专人负责检查。
11.3.7.非点炮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后才能引爆。爆破后,如有瞎炮,要进行专门处理,并及时检查光爆效果,分析原因,进一步调整爆破设计。
工法转换方案
12.1.“CD 法”向台阶法转换
在掘进过程中,运用地质超前预报手段,及时撑握掘进前方围岩级别变化,一旦探明围岩级别将发生变化,立即着手进行工法转换的准备工作。
计划在3m 之内完成工法转换过渡,由于CD 法分六部施工,一、四部位置位于上台阶位置,因此当一部撑子面掘进至Ⅲ或Ⅳ级围岩后,考虑要继续向前开挖。同理当四部挖至时也如此开挖并与一部向前开挖的空间汇合。当Ⅴ级围岩最后五、六步开挖至围岩变化段时,从而自然形成了上下台阶。
12.2 台阶法向“CD 法”转换
与上述方法相反,从台阶法的一侧直接开挖侧导洞,下台阶跟进,即可形成CD 法施工。
浅埋段山体加固处理
本工程浅埋段位于DK132+920~DK133+135,长215m(包括水库),为保证隧道安全通过该浅埋段,采取如下施工技术措施: 13.1.截排、疏干地表水
采用挖排水沟的方法引排、疏干地表水,截断流入相应隧道地表范围的地表水,防止雨水汇集于洞顶岩层,并渗入地下。
13.2.采用粉喷桩(或注水泥浆)加固
加固范围洞顶之上的覆土及隧道两侧周围5 米范围内土体,如图3.3.-09 所示。
选用旋喷桩时,成桩直径按1.2m 考虑,孔距按2 倍的桩径设计,按梅花形布置。旋喷桩成孔采用地质钻机。
图3.3.-09 浅埋段地表加固示意图
ⅡDK133+100线路左侧50米处水库段防渗处理
在隧道开挖接近该里程段前,及早对ⅡDK133+100 线路左侧50 米处水库地段进行防渗处理,选择枯水季节施工,先排干积水,再人工铺设两布一膜。要严格按有关施工工艺进行。
主要施工技术及工艺
15.1.地质超前预报技术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是防止隧道开挖突发性灾害、保证施工工期、及时调整支护参数、保证施工质量和控制隧道建设成本的有效手段。对于本隧道,由于岩溶发育,做好地质超前预报显得相当重要。
我们拟采用地质雷达红外探水仪、地质素描等超前地质预报手段,探测掌子面前方10~20m 以远的地质情况;及时掌握地质变化,采取经验准则、类比分析等一些预报手段确定施工前方岩溶、地下水及破碎带的范围,及时给监理、设计部门报告。 15.2.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施工技术
隧道Ⅴ级围岩地段开挖前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超前小导管注浆后能改善围岩力学性能,加固围岩,封堵地下水,并结合钢架支护,形成棚架式支护体系,是确保本隧道软弱围岩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
小导管沿开挖轮廓线从格栅腹部穿过,环向间距30cm~50cm,单根长3.5m,纵向间距2.4m 一环,即每掘进2.4m 打一排小导管。打设小导管时仰角及外插角10°~15°(角度过小影响下榀格栅的架设,易造成侵限,角度过大,出现超挖现象严重)。 施工安排上考虑小钢管现场洞外加工,使用时运进洞内。
施工方法:在经定位的岩面用凿岩机钻孔,再人工将小钢管打入孔内,后用注浆泵压注水泥浆。小导管为外径Φ42mm,壁厚5mm 钢花管,长度3.5m,管壁四周按15cm 间距梅花形、钻设Φ8mm 压浆孔,根部1m 范围内不钻孔。前端加工成锥形,末端焊Ф6 环形箍筋,以防打设小导管时端部开裂,影响注浆管联接。 小导管加工见图3.3.10
3.3.10 注浆管加工示意图 15.2.1.施工工艺框图 见图3.3.-11
15.2.2.施工工艺说明
布孔:钻孔前应先喷砼封闭掌子面,以防漏浆,而后测量布孔,在设计孔位点上标记。 钻眼: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成孔后,用高压风管或掏勺将孔内砂石吹(掏)出,以免堵塞。 封口、试泵:人工推送钢管入孔,管口用麻丝和锚固剂封堵。然后旋上孔口阀,连接注浆管
路。注浆前注浆系统要试运转“热身”,一般为20 分钟。利用注浆泵先压水检查路是否漏水,设备状态是否正常,尔后再做压水试验,以冲洗岩石裂隙,扩大浆液通路,增加浆液充塞的密实性,核实岩石的渗透性。 封闭工作面 机 具准备工作 制造小导管 设 备 钻设小导管 检 修
联接管路及密封孔口 否 压水检查达到要求
注浆 拌浆
否 压力流量达到要求
结束
图3.3.-11 小导管工艺流程图
浆液配制:浆液采用1:1 水泥砂浆,用卧式搅拌机拌和。 在注浆前通过试验合理确定浆液配比、注浆压力等注浆参数。
浆液配比选择要考虑岩石裂隙情况及浆液扩散半径,现场通过试验确定。配制浆液时,要注意加料顺序和速度,防止浆液结块。浆液应随配随用,用多少配多少,以免造成浪费。配制好的浆液,需经过滤后方可进入泵体,以防杂物堵塞管路或泵体。
注浆施工:采用UB-3 型注浆泵注浆。清孔后,按由下至上的顺序施工,浆液先稀后浓,如遇串浆或跑浆则隔孔灌压。
注浆压力控制:注浆压力按分级升压法控制,由注浆泵油压控制调节。具体调法是:启动注浆泵,正常运转后关闭泵口阀门,泵停止运转后,旋转压力调解旋扭,将油压调在要求的油压刻度值上。随着注浆阻力的增大,泵压随之增高,当达到固定值时,自动停泵。为防止由于压注速度过大,造成上压过快返浆、漏浆等异常现场,影响注浆质量,在注浆前先注三分钟的单液水泥浆,检查止浆情况,确定合适的压入速度,再行确定双液压入速度进行双液注浆。
结束标准:采用终压和注浆量双控制。一般以单管设计注浆量为标准,当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不小于20min,进浆量仍达不到设计标准时,也可结束注浆。
清洗注浆系统:达到结束标准后,停止注浆,随即卸下注浆混合器及注浆系统,并用清水清洗干净。以保证下次注浆顺利进行。施工中要加强劳动保护,防止浆液沾染人体。
效果检查:开挖检查浆液渗透及固结状况;据压力浆量曲线分析判断,没达到设计要求时,须补注处理。
注浆异常现场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