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2、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学习重难点
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作者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及病态社会的批判,感念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知识链接
(1)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铜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于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2)“孔乙己”名称的寓意
孔乙己,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的绰号。鲁迅为什么要用绰号作人句呢?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正是对这个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的嘲弄,同时也是对孔家店的蔑视和讽刺。鲁迅用这个人物的绰号作为小说的题目,给作品定下了讽刺性的基调,具有鲜明的反孔色彩。
(3)《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
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4)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自主学习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3、朗读课文,说说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合作探究
4、.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有什么作用?
5、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6、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7、“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8、造成孔乙己悲惨结局的根源是什么? 精讲精练
阅读“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回答:
9、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得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额上的青筋跳跳绽出\的\绽\字十分传神,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1、上文不止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
12、若将\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改为\先是打??后来写服辩\是否更合情理?为什么?。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
(甲)中秋过后,-----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
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3、请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孔乙已和范进都是的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二人境况不同,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
酒店的人对孔乙已的态度是________ 众邻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
15、孔乙己被摧残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造成二人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
16、甲段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已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乙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17、(甲)(乙)两段文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请从上边两段文字中摘抄三例你最为欣赏的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
摘抄1.________2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1.________2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