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学课程论文
华 ( 2001) 通过模型得出,Windows 的价格和电脑硬件的价格成正比、与电脑的需求弹性成反比,如果按此价格关系引入现实的电脑硬件价格和可行的需求弹性,则计算出的 Windows 价格是实际价格的 10—30 倍。
这种低价位垄断定价现象,正是网络经济下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的特有现象。之所以出现垄断厂商一反常态的低价位定价现象,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 其一是网络经济特性—— —网络效应;其二是竞争性垄断的市场结构。
一方面,由于网络效应,当期操作系统的销售量可以作为下一期应用软件价格的一种信号。如果因某种原因使生产应用软件的边际成本下降的话,那么操作系统的用户网越大,应用软件的销量就越大,应用软件的边际成本就越低,从而其价格也就越低。同样,操作系统用户网越大,软件的种类就越多,质量也越高。由于这种效应,该垄断者就有动力降低操作系统的价格以扩大用户网络。根据有关垄断竞争的理论,当市场中不同的应用软件由许多厂商提供而进入壁垒较低时,对应用软件的总需求越大,软件的品种就会越多,价格会越便宜。与上述整体垄断者的情形一样,由于操作系统价格的信号效应,这种联系会增加操作系统的需求弹性,从而使操作系统垄断者的定价比其他情形更接近于边际成本。
另一方面,网络效应又加大了整个市场的竞争程度,从而使垄断厂商时时刻刻受到现实和潜在竞争的威胁。在网络产业中,现有厂商可能拥有优越的市场地位,但同样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这迫使他们不能完全实行垄断定价。对垄断厂商来说,网络效应的 “ 双刃剑”让他们感受到了潜在竞争的威胁。要想维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给自己的产品制定一个适当的价格,给潜在进入者持续的压力,阻止其达到或接近临界规模水平。同时,网络经济下除了技术以外,并不存在其他进入壁垒,技术创新是决定市场份额最重要的因素。即使靠技术优势一时抢占了市场份额,一旦技术创新停滞了,这种优势就可能很快丧失掉,传统的靠掠夺性定价来获取市场份额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因此,客观市场结构条件限制了垄断厂商的定价。
可见,处于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下的垄断厂商,通过限产和提高价格的方法来获取经济利润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产量和降低价格的途径来维持生存。网络经济的高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的特点,决定了在位厂商已不能再按传统的边际定价来定价,只能按平均成本定价,而这里的平均成本更一般的相当于
- 3 -
网络经济学课程论文
单位成本,因而可以说是单位成本定价;进而决定了垄断厂商要不断增加产量,才能不断降低成本,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只有不断降低价格,才能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和防止潜在进入者的进攻。再者,根据信息技术功能与价格比的莫尔定律,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 18 个月翻一番,而价格却以减半数的方式下降。该定律的作用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已持续 30 多年,预计还会持续至少 10 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经济下的垄断厂商的产品定价要低于完全竞争价格,即渗透定价。这也正符合了可竞争性市场定义中的价格特征,同时,也印证了熊彼特的观点,“ 垄断价格和垄断产量与那种和竞争假设相一致的企业能达到的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水平上的竞争价格和竞争产量相比,价格不一定较高,产量不一定较小。”
我们可以对这种定价行为进行直观性的分析:
如图,假定Qa为网络规模的临界点,CE 为用户未超出临界点时的市场需求曲线,CF 为当前条件下的厂商边际收益曲线;AD为超出临界点时的市场需求曲线,AG 为当前条件下的厂商边际收益曲线;AC为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MCm为垄断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MCc代表竞争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
当市场规模低于临界点Qa时,此时可行的市场需求曲线为 CH,厂商为了快速通过临界点只有采取渗透价格,即低于成本的价格,来吸引大的、有实力的顾客,此时的厂商在横柱(此时价格为零,如免费赠送)与 AC之间的区域进行定价,更一般的价格会接近边际成本。当市场规模突破临界点Qa后,需求方网络
- 4 -
网络经济学课程论文
效应发生作用,可行的市场需求曲线为 TB。在此条件下,理论上厂商可以遵循平均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原则进行定价,但是由于网络经济下的竞争性垄断市场特征之一是“ 可竞争性”,同时,网络经济下的信息产业是一个既可行又可持续的产业,因此,厂商为阻止潜在的竞争者进入,按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原则实行“ 满意” 定价,此时 P=AC。
再者,当市场规模突破临界点Qa后,需求方网络效应发生作用,需求曲线将会向右上方移动(如移到图中虚线 MN位置)。又由于,平均成本曲线 AC呈下降状,则随着需求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交点的下移(如从点 B移到点 L),价格会下降。而随着这种状况的持续进行,价格 P 会不断下降,会出现 Pm 这种定价分析证明了,网络经济下的垄断并不像传统垄断一样损害消费者利益、削减社会福利,网络经济下的垄断具有静态效率。而国内大多学者也正是从静态效率入手分析了网络经济下垄断的效率问题,对于动态效率的分析还较少,在此,我们将从创新利益驱动角度对网络经济下垄断动态效率进行分析。 1.3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厂商创新行为 传统理论认为: 在存在市场势力的情况下,垄断厂商因为能获取垄断利润,因而没有足够的动机去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市场势力的存在会扼杀厂商创新的动机。而我们通过分析,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网络经济下,在垄断和竞争双强化的竞争性垄断结构中,垄断不仅不再如传统理论所说的会抑制创新的发生,反而会促进创新的开展。 1.31创新竞争替代价格竞争 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网络经济时代,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竞争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决定因素,而“ 马太效应” 则更进一步强化了技术竞争的效果。拥有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通过学习曲线快速实现“ 赢者通吃”,而在技术上处于劣势的企业往往会一败涂地。面对这种形势,厂商的行为策略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此,我们将从策略角度来分析垄断性竞争市场结构下,垄断厂商和潜在进入厂商对待技术创新的态度或策略。 在垄断性竞争结构下,垄断者和潜在进入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假定在一定时刻垄断者并不清楚潜在的竞争对手是否会采取创新行为,这一假设并非不 - 5 - 网络经济学课程论文 切实际: 事实上,垄断者往往难以确认其竞争对手,而且对方的意图也不很明确;另一方面,潜在进入者也不是很清楚垄断者的确切意图,垄断者在面对自己的行为时会如何应对?潜在进入者自己也难以确认。因此,就创新这一行为来说,垄断者和潜在进入者之间存在着博弈。 由于分析的是网络经济,因此我们假设创新是激进式创新(即创新产品将使得现有产品立即退出市场),则一旦潜在进入企业创新成功并进入市场而垄断企业未进行创新,垄断者的利润将变为零,而潜在进入企业将获得垄断利润,成为新的垄断者;另一方面,假定不存在创新时序,即如果垄断者和潜在进入者都创新成功,二者将同时拥有并均等占有市场份额从而形成寡头垄断。令 RM 代表垄断企业创新前的垄断利润,RD 代表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后两家企业的平均利润(此时市场结构呈现为双寡头垄断) ;创新和不创新是垄断厂商和潜在进入厂商面临的策略选择,分别用 Y 和N代表。图 2 给出了垄断厂商和潜在进入厂商采取不同策略时的收益矩阵。 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可知该博弈过程是个静态博弈。由于两个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则垄断者必须要做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因此不管竞争对手的策略选择是哪一个,垄断者选择创新是最优的,即创新是垄断者的占优策略。同理,创新也是潜在进入者的占优策略。因此,该静态博弈存在唯一纳什均衡—— —(创新,创新)。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在这种垄断性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垄断者和潜在进入者将会展开激烈的创新竞赛。创新竞争会替代传统的价格竞争成为厂商间竞争的主题。其实“ 有价值的竞争不是那种竞争(笔者注: 价格竞争), - 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