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21:32: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中图版 七年级下册 地理 复习提纲

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自然资源:

?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

自然资源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矿产资源)

2.淡水资源:存在形式:江河、淡水湖泊、积雪、冰川、地下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 3.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 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 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 ? 空间分布不平衡: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

? 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 ?

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1)最严重地区:华北——地多谁少,人口城市密集,需水量大 (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

?

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调往华北、西北。(目标)P7图E

(1)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运河输送至

天津和北京。(可调水量最大)

(2)中线: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自流供水至北京和天津 (3)西线: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至黄河上游,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水质最好)

节水措施:农业用水:喷灌,滴灌,工业用水:循环使用,污水达标

排放,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

1.我国土地资源

? 类型多样:林地、耕地、草地(比重最大)、沙漠、戈壁等。

? 分布:耕地和林地(东部季风区):草地、戈壁、石山、高寒荒漠(西部内陆

地区)。

? 特点:①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居世界第

四位,林地居世界第五位。)②山地多,平地少。③后备耕地资源匮乏。而且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 农业类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东部季风区:种植业区:南方——水田——水稻

北方——旱地——小麦

? 西部非季风区:草地——畜牧业

? 东部山地:林地——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 3.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全国土地日:6.25

第三节 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矿产资源与工业: ? 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

分布: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陕西和内蒙古) 作用:工业的“粮食” ? 石油:

分布: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沿海大陆架 作用:工业的重要能源和原料,工业的“血液” ? 铁矿:

分布:分布广泛,以河北、辽宁、四川储量最大

作用:发展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 特点:贫矿多,富矿少 九大钢铁工业中心:鞍山、北京、武汉、包头、上海、攀枝花、太原、马鞍山、重庆。 3.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 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P20图D ? 工业基地:(1)辽中南工业基地④(全国最

大的重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 (2)京津唐工业基地③(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科技力量雄厚

(3)沪宁杭工业基地②(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消费市场广阔 (4)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①(全国最大的轻工业基地)——毗邻港澳,“侨乡” 4.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部门:电子信息类、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

分布特点:大分散,小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大城市附近。 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

1

第四节 交通运输

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 运量大、运费较低、速度较快、适应性投资多、建设周期长、短途运输成本高

强 公路 速度较快、比较灵活 运量小,运费较高 水路 运量大、运费低、投资少 速度慢,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航空 速度快 运量小,运费高、受天气影响大 管道 运量大安全节能不间断运输 运送液态物质投资大

2.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贵重、急需、数量不大距离较远——航空 (2)鲜活物品易死亡变质——公路

(3)大宗、笨重货物长途运输——铁路或水路 3.主要铁路干线“三横五纵”P24图B

? (1)五纵:①京沪线 ②京九线

③京哈——京广线(经过省级行政中心最多) ④焦柳线 ⑤宝成——成昆线

(2)三横:①京包——包兰线 ②陇海—兰新线

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 铁路枢纽:

铁路枢纽 在此交汇铁路

郑州 京广线、陇海线 徐州 京沪线、陇海线 兰州 陇海、兰新、包兰 株洲 京广、浙赣、湘黔

2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1.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地区(民族) 民居 特点 内蒙古 蒙古包 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帐篷、 (蒙古族) 蒙古包等易于拆装 北京 四合院 青砖灰瓦,色泽不艳,南窗较大, (华北地区) 利于光照。(季风区 多平原) 梅州 两面坡式两面坡型屋顶有利于雨天排水 (长江中下游) 民居 陕西 窑洞 优点: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 (黄土高原区) 缺点:通风不良、比较潮湿 云南(傣族) 竹楼 适合当地的亚热带季雨林气候 新疆(西北) 泥砖平顶墙厚、窗少、平顶(降水少,风大) 房 浙江 江南民居 墙薄、窗多、斜顶(降水多,通风) 湖南(和湘西) 吊脚楼 居住在山区,顺山坡地势盖起(受地形影响) 西藏(甘肃) 石砌碉房 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 (2)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川菜、湘菜、鲁菜、粤菜、淮扬菜 2. 地方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 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到2017年8月,中国已有52处具有

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 第 景区 省份 特色 武陵源 湖南省 “五绝”: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 苏州园林 江苏省 小巧玲珑,清秀典雅,布局结构成功地运用了比例陪衬关系和 对比手法,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布达拉宫 西藏 西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黄山 安徽省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天下奇景于一体”。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秦始皇陵、 西安 秦始皇陵是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兵马俑坑 墓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寨沟 四川省 “人间仙境”、“童话世界” 泰山 山东省 五岳之尊,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便被视为社稷稳定、政 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 平遥古城 山西 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 第六章 我国的区域差异

1.不同的地理区域:

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如:行政区域:省、县、乡;再如: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P51图L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

影响。

? 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区域的分界线是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吻合(青藏高

原边缘),主导因素是地势(海拔高低)。 ? 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3.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 平原和高原 丘陵和山地 高原和盆地 高原和山地 分 布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昆仑山、阿昆仑山以南, 范 围 以南 尔金山、祁横断山以东 连山以北 气 温度温带 亚热带 温带 高 寒 气候 带 候 年降400~800MM >800MM <400MM <400MM 水量 干湿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状况 植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草原、荒漠 高寒植被 被 叶林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耕作制度:一我国主要的 或两年三熟,耕地以年两熟到一年天然牧场, 旱地为主; 三熟,耕地以我国最大的以牦牛等高寒畜牧业为农业农作物:小麦、棉花、水田为主; 畜牧业生产主,少数地方可发展青稞特色 杂粮等; 农作物:稻谷、基地(放牧等高寒农业及林业。 温带水果:苹果、梨、茶叶、蚕丝等; 羊、牛、马 桃、杏、山楂、枣等。 热带、亚热带等牲畜) 绿洲农业 水果:柑橘、灌溉农业 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 房屋 防寒保暖,地势平多用砖瓦,竹降水少,屋 坦,人口多,村庄较。 木材料建造,顶较为平 注意通风散坦。 热,屋顶坡度 较大,利于排 水。

3

第七章认识 我国的区域

第一节 北京

? 自然地理特点:P60图A

(1)位置:位于华北平原西北端,背靠群山。 (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2.北京发展历史:北京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我国著名的古

都,为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在此建都。

? 北京的城市职能:职能: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

心。

? 表现: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

和国务院所在地,天安门是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广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各国驻华大使馆都设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发达,高校、科研机构、博物馆最多。

3.飞速发展的北京:

? 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 工业部门变化:表现:化学、钢铁、电力等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电子、汽

车等科技含量高、污染和能耗少的工业蓬勃发展。

? 原因:北京具有人才、信息、科技等优势,但能源和资源比较缺乏,其职能

对环境保护有很高要求。

? 存在问题:北京发展的问题:北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古建筑保护问题

和水资源问题

第二节 台湾

? 地理位置 :

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占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台湾以山地为主,占全岛面积的2/3,岛西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 ?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

岛,赤尾屿,彭佳屿,兰屿,绿岛等许多小岛

? 资源丰富的宝岛 :

⒈资源宝库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2.物产丰富的原因:

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部),

四面临海;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板块碰撞构造带;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 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平原 汉族占全省98%,高山族(丰收节)人口占全省2%

?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台北,基隆,高雄是重要的工业城市

第三节 四川省

1.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P76图A

位置 地处我国西南腹地

地形 川西高原山地、四川盆地“天府之国”

气候 高原高山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自然灾害 干旱、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

生态保护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2. 西部强省 西部经济实力最强

3. 独特的地域文化:川菜、川剧、茶馆、藏族转山会......

第四节 福建省泰宁县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P84图C 位置 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 地形地势 西北向东南倾斜 降水 降水多,水资源丰富 景观 “水上丹霞”“峡谷大观园”“洞穴博物馆” 文化古城 “汉唐古镇,两宋名城” 2.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金湖,2005年泰宁县被批准建立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泰宁被批准成为 世界自然遗产地

第五节 黄土高原

1.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 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 秦岭,北抵古长城。海拔 1000~2000米。P89图B 2.黄土高原基本地貌景 观的有 黄土塬、黄土梁、 黄土峁三种。

3.地形特征:沟壑纵横;

4.生态问题: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 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修路、采矿等活动

水土流失的治理: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修梯田,建挡土坝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4

5.丰富的矿产:晋,陕,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分布着世界罕见的超大型煤田,

被誉为祖国的“乌金三角”。这里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炭总量的

1/4,而且煤质好,埋藏浅,多可露天开采,开采成本低。

第六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

1.显著的区位优势:P96图C

(1)位置和范围:巫山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分布。 (2)东临东海和黄海

长江贯穿全境,由上海汇入东海。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利和水能资源。 2.优越的自然条件

气候 亚热带季风,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

丰沛

地势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利于

发展内河航运和淡水湖养殖

湖泊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 3.“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稻谷和淡水鱼主产区,还盛产棉花、油菜籽、茶叶等。 4.沿江工业地带和城市 (1)沿江工业地带:

长江中下游平原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和以沪宁杭为中心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密集的城市群 ①“九省通衢”:武汉 ②古都:南京、杭州

③上海:长三角核心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地处我国长江沿江地带和东部沿海地带所构成的“T”字形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七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轻工业与外向型经济:P102图A 1. 珠江三角洲的有利条件:

? 地理位置:主体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广东省南部,珠江下游,南临南海,被称为我国的 “南大门”。 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交通运输便利。

? 人文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 经济条件:经济发达,有国际贸易发达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优先发展起来的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沿海开放城市是广州。

? 政治意义:珠三角地区的开发,就是利用区内的优势和海外特有的经济联系,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 不利条件:本地区缺乏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能源和矿产。为解决常规能源不足,该地区建起了大亚湾核电站。

2.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 该地区轻工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有服装、家电、食品等,销往国内外。

? 农业与外向型经济:与港澳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前店后厂” 。

? 有利条件:气候条件:珠三角地区热量充足,降水多。有利于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生长。

? 地形条件:地势低平,以平原和丘陵地形为主 ? 水文条件: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 ? 人文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 不利条件:人均耕地极少。

? 农业:热带水果基地:主要热带水果有:香蕉、龙眼、菠萝、荔枝等 ? 农业生产模式:基塘农业。 ? 地位: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基地。

二、香港和澳门:

①都是自由贸易港

②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服务业发达

③澳门的经济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

1.港澳经济的发展:

? 位置: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的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临。北面分别与深圳和珠海相临。

2.组成: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200多岛屿组成。香港是 世界著名深水良港,香港和澳门都属于自由港。 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

3.经济发展:优势互补:港澳的金融、技术、管理等优势与珠三角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互补,是这里的工业产 品在国际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

4.合作模式:从“前店后厂”发展到“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基地”。

5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的文档
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下册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mlhv0cz6m7px008twlp8xswm2yhdw015k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