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6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1 7:51: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地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时发展对周围是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个体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其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性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产生羞耻感。

3. 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十分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 4. 勤奋感对自卑感 (6-11岁) 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这个时期,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讲理,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形成乐观、进去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本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敏感、耐心、富于指导经验的教师有可能使自卑的学生重新获得勤奋感。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本阶段的任务时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混乱。(题)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填空题】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理论的教育意义十分突出。它指明了每个阶段发展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第二节 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 学生的智力差异

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在13岁以前是直线上升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学生的智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智力表现早晚差异和智力性别差异等方面。(填空题)

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一般认为,IQ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低于70为智力落后,大约各占2%左右。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在人口中不到1% 。 ★ 二、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分辨各种类型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5

(一)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二)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准性。 (三)具体型与抽象型(四)发散型与辐合型

注意: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 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 应该选择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三、 学生的性格差异 (一) 性格特征差异:

1.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等;

2.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4.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特征。 (二) 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有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依据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四、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特殊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特殊儿童的类型: 1) 智力超常儿童。

2) 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美国的柯克将弱智儿童分为三种类型:一

是可教育的智力落后,智商在55~77之间;二是可训练的智力落后,智商在25~55之间;三室严重的智力落后,智商在25以下,往往伴有严重的身体缺陷。

3) 学习困难学生。又称学习障碍。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4) 聋、哑、盲儿童。

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必须注意内容、技能和环境的变革。在安排特殊教育的环境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形式:随班就读、普通版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 学习理论(本章重点在理解。有意义的学习是重点)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 学习的内涵

(一)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填空题】

6

(二) 学生的学习:

人类学习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除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 1. 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只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4.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二、 学习的分类【填空题】 多种学习分类学说:

1. 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2. 按学习的结果,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填空、选择分辨属于哪种】

3. 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4. 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 按学习的内容,我国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填空题】

第二节 一般学习理论

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一)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华与分化。(分辨四种)。 习得: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射的习得过程。

消退: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称为消退现象。例如:在上课时,如果有学生捣乱,教师不理睬,这属于消退。 泛化:机体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

分化:如果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于其他相似刺激不作反应,则出现了刺激的分化。 (二)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连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上。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学习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2.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又被称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桑代克的连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3.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学习律、效果律。(填空、选择某种行为属于

7

哪条原则)

准备率: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不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练习律分为应用率和失用率两个层次。

效果率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但他以试误论概况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和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则系统的发展了这一理论,并使之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作用。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填空题)前者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后者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惩罚。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他强调程序教学,即把各门学科知识按其内在逻辑顺序分解,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可以利用教学机器进行,这位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

(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

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填空题】

他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不一定都表现出来,学习者是否会表现出自己已习得的行为,会收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三种: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的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3.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填空题】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个体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途径。该理论关于强化的见解,对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人的行为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起缺乏对教育情境中的实际观察学习的研究,且对教学中运用师范的问题没有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因此,他的示范教学还不成熟。 二、 认知派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一) 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苛勒等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中个体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他们关于学习本

8

搜索更多关于: 2016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的文档
2016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myd65nmlg7zlrl1bkfq6d7jn4l8uv01371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