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50分)
1、读下图回答,图中M行星是( )A、金星 B、火星 C、土星 D、天王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根据地球公转轨道弯曲可知,中心天体太阳位于左侧,天体M位于太阳和地球之外且临近地球,依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远近关系可以判断,可能是火星。正确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宇宙中的地球。
2、2013年2月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确认,“好奇”号火星车在“红色星球”一块岩石上成功打洞,这是“好奇”号团队取得的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进展。欧洲宇航局计划于2014年10月把“菲勒”号登陆器送至彗星表面进行空地探测。从地理角度来看,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可以到达火星、彗星表面,这表明人造天体能够离开(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天体系统的等级划分可知,最高等级是总星系,第二级是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第三级是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第四级是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可以到达火星、彗星,可见已经脱离了地月系,进入了其它行星系,故选项A正确。 考点:本题考 查宇宙中的地球。
3、欧洲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它距离地球约35光年。研究表明,它的运行轨道与它的母星橙矮星距离适宜,且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液态水可能存在于这颗行星的表面,它的大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成分,极有可能存在生命。天文学家研究判断新发现的这颗行星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是( )
A、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
B、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很近,只有约35光年 C、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
D、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自身条件是:适宜的温带、液态水、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由材料可知天文新发现的这颗行星上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所以极有可能存在生命,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宇宙中的地球。
4、下列关于太阳大气层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大气层光球表面温度最高
B、从外到里太阳大气层可分为日冕层、色球层和光球层
C、黑子和耀斑出现的周期一定是11年 D、发出可见光数量最多的是色球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太阳大气层结构特征可知太阳大气层日冕层表面温度最高;黑子和耀斑出现的周期大约是11年;发出可见光数量最多的是光球层;太阳大气层自内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某地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左右日出,13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回答5~6题。 5、该地的经度是( )
A、东经135° B、东经120° C、东经105° D、东经115° 6、该地日出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的区时约为( )
A、6月21日9时 B、6月21日18时 C、6月22日9时 D、6月22日18时 【答案】5.C 6.B 【解析】试题分析:
5、根据太阳高度较的变化规律可知,当地方时为12时,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结合题干可知,当北京时间13时时,某地的地方时为12时;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知所求经线的地方时=已知经线的地方时±经度差÷15°(东+西-),画图求解,可得所求经线为东经105°,故选项C正确。
6.由题干可知该地日出时北京时间6月22日6时,即东八区的区时是22日6时;根据区时计算公式可知,所求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东+西-),所以该地日出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的区时约为:22日6时-(8+4)=21日18时,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下表中所列的是一年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差(即一年中昼长最大值与昼长最小值之差)。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7~9题。
7、四地中
属于寒带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8、四地所处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丁丙甲乙 D、丁丙乙甲 9、乙地的昼长最小值是( )
A、9小时15分 B、8小时35分 C、10小时25分 D、14小时45分
【
7.D 8.D 9.A
答案】
8.根据上题分析昼长差变化规律,结合表格可知:丁地昼长差最大,在极圈到极点之间,纬度最高;丙地昼长差大于乙地,所以丙地纬度高于乙地;甲地昼长差为0,应该在赤道上;所以四地所处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丁丙乙甲,故选项D正确。
9.根据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春秋二分时全球昼夜等长,乙地的昼长也为12小时;由于昼长差是一年中昼长最大值与昼长最小值之差,那么一年中昼长最小值到春秋二分的昼长之差应当是昼长差的一半;所以乙地的昼长最小值是12减去5小时30分除以2,即9小时15分,故选项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0、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关于箭头表示的地理意义,正确的叙述是( )
A、①代表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B、②代表重熔再生 C、③代表变质作用 D、④代 表冷却、凝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结合上图可知,图中①由岩浆生成岩浆岩,代表冷却、凝固;②由岩浆岩生成沉积岩,代表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③由沉积岩生成变质岩,代表变质作用;④由变质岩生成岩浆,代表重熔再生,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完成第11~12题。
11、图中的各层中,构成地壳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2、图中的各层中,在海洋底部显著变薄甚至缺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①② 【答案】11.A 12.A 【解析】 试题分析:
11.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知,地球内部圈层自外向里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界面;莫霍界面到地表是地壳;结合图形可知,图中的①②构成地壳,故选项A正确。
12.根据地壳的构成成分大致可以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其中硅铝层位于地壳的上层,在陆地上较厚,在海洋底部显著变薄甚至缺失,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地壳的下层是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故选项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古城遗址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河流量、流速最小的时期是( )
A、Ⅰ时期 B、Ⅱ时期 C、Ⅲ时期 D、Ⅳ时期
14、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变化,该城被遗弃的原因可能是( ) A、战争破坏 B、瘟疫流行 C、水源不足 D、水土流失 【答案13.A 14.C
】
14.注意题干要求“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推断该城被遗弃的原因;战争破坏、瘟疫流行与河流沉积物的变化无关,故排除选项A、B;根据上题中河流冲积物的沉积序列规律可知,Ⅱ时期该河流量最大,Ⅰ时期该河流量最小,说明该古城所需水源减少,水源不足可能是该城被遗弃的原因;由于该城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极少发生水土流失,故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