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悬置的结构:
传统的橡胶悬置由金属板件和橡胶组成。
第五节 车身形式
一、乘用车车身形式
1)组成:发动机舱、客厢和行李箱 2)基本形式:
①折背式:有明显的发动机舱、客厢和行李箱,且车身顶盖与车身后部呈折线连接 。 ②直背式:后风窗与行李箱连接,接近平直。
③舱背式:顶盖比折背式长,同时后窗与后行李箱盖形成一个整体的后部车门。 主要区别:表现在车身顶盖与车身后部形状之间的关系上有差别。
第五节 车身形式
选择规律:
* 发动机排量越大的乘用车,采用折背式车身的比例越大。 * 发动机排量在1.0L以下的乘用车,以采用舱背式车身为主。 * 发动机排量在1.0~4.0L之间时,三种车身形式都有。 * 发动机排量大于4.0L时,基本上都用折背式车身。
第五节 车身形式
二、客车的车身形式 形式:
有单层和双层之分。
有平头式和短(长)头式之分。 1)单层长途客车的设计特点: ①常将地板高度设计得高些。 ②侧窗 略小。
③车门数少,而且可以窄些。 ④驾驶员一侧应备有安全门。 2)单层城市客车的设计特点: ①地板高度要尽可能设计得低些 。 ②侧窗较大。
③车门数需增多,并且要求加宽。
3)双层客车的设计特点: ①有两排平行的裙部和车窗 。
②下层占据的高度尺寸比上层要高。 ③上层侧窗尺寸不够大。 4)短头客车 : ①座位数不多 。
②短头内部布置有发动机及其附件。
③车身高度较矮,门数较少,有时在后部设有车门。
补充:
* 为了满足乘客行走和安装空调机构的要求,有些汽车将车顶抬高。 * 专用客车常根据使用条件和特殊要求进行设计。
第五节结束!
第六节 轮胎的选择
轮胎及车轮的作用:用来支撑汽车,承受汽车重力,在车桥(轴)与地面之间传力,驾驶人员经操纵转向轮可实现对汽车运动方向的控制。
一、轮胎与车轮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①足够的负荷能力和速度能力; ②较小的滚动阻力和行驶噪声; ③良好的均匀性和质量平衡性;
④耐磨损、耐老化、抗刺扎和良好的气密性; ⑤质量小、价格低、拆装方便、互换性好。
二、轮胎的分类
三、轮胎的特点与选用
子午线轮胎的特点:滚动阻力小、温升低、胎体缓冲性能和胎面附着性能都比斜交轮胎要好,装车后油耗低、耐磨损寿命长、高速性能好。但制造困难、造价高和不易翻修。
* 钢丝帘线轮胎:强度高、导热性好的。仅能做子午线轮胎。
* 斜交轮胎:选用尼龙、聚脂、人造丝等人造材料做帘线制造,多用于汽车常在低速条件下行驶时。
* 低断面轮胎:胎面宽平、侧面刚性大、附着能力强、散热良好、高速行驶稳定性好。 * 无内胎轮胎:平衡性良好、发热少、刺扎后不易快速失气、高速行驶安全性能良好。 * 乘用轮胎:既是子午线结构,又是低断面、无内胎轮胎并具备它们的各种优点。 * 商用轮胎:尺寸大、胎体厚、帘线层级多、承载能力强。
* 非公路用轮胎:附着性好,胎面耐刺扎,适用于在恶劣条件下使用,用于公路行驶时耗油量增加,噪声大。
* 轮胎的胎面花纹对滚动阻力、附着能力、耐磨性及噪声有影响。
* 经总体布置计算,汽车轮胎所承受的最大静负荷值,应与轮胎额定负荷值接近。两者之比称为轮胎负荷系数,此系数应控制在0.85~1.00之间变化,以防止超负荷。
对乘用车,轮胎负荷系数可控制在上述范围的下限; 对商用车,轮胎负荷系数可控制在接近上限处; 前轮的轮胎负荷系数一般应低于后轮的。
* 最后,还需要考虑后轮采用双胎并装时的负荷能力要比单胎负荷能力加倍后减少10%~15%。
* 轮胎的外直径、断面宽、断面高宽比、配用轮辋名义直径、轮辋轮廓形式及规格、胎
面花纹形式及深度、额定负荷下的半径等尺寸特性和负荷指数可查GB/T2977-1997、GB/T2978-1997、GB9743—1997、GB9744-1997等国家标准。
第六节结束! 第七节 汽车的总体布置
前提:初步确定汽车的载客量(载质量)、驱动形式、车身形式、发动机形式等以后。 具体的工作:绘制总布置草图,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部件结构和尺寸是否符合整车尺寸和参数的要求,以寻求合理的总布置方案。绘图前要确定画图的基准线(面)。
一、整车布置的基准线(面)——零线的确定
在汽车满载状态下进行,并且绘图时应将汽车前部绘在左侧。 1、车架上平面线 (标注垂直尺寸基准线----z/0)
是指纵梁上翼面较长的一段平面或承载式车身中部地板或边梁的上缘面在侧(前)视图上的投影线。(上“+”下“-”)
注意:货车的车架上平面在满载静止位置时,通常与地面倾斜0.5°~1.5°。 为了画图方便,可将车架上平面线画成水平的,将地面线画成斜的。
2、前轮中心线 (标注纵向尺寸的基准线----x/0)
是指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车架平面线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 。 (前“+”后“-”)
3、汽车中心线(标注横向尺寸的基准线----y/0,左“+”右“-” ) 是指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 4、地面线(标注高度、接近角、离去角等尺寸的基准线) 是指地平面在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
5、前轮垂直线 (标注轴距、前悬尺寸的基准线)
是指通过左、右前轮中心,并垂直于地面线的平面,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 注意:当车架与地面平行时,前轮垂直线与前轮中心线重合(如乘用车)。
第七节 汽车的总体布置
二、各部件的布置 1.发动机的布置
(1)发动机的上下位置
发动机高度位置初定之后,用气缸体前端面与曲轴中心线交点K到地面高度尺寸b来标明其高度位置。
* 为了保证空气的畅通,散热器中心与风扇之间应有不小于50mm的间隙,无护风罩时可减小到30mm。
* 发动机罩与发动机零件之间的间隙不得小于25mm,以防止关闭发动机罩时受到损伤。 (2)发动机的前后位置
* 为减小传动轴夹角,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汽车的发动机常布置成向后倾斜状,使曲轴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形成1°~4°夹角,乘用车多在3°~ 4°之间。
* 发动机的前后位置应与上下位置一起进行布置。
* 用气缸体前端面与曲轴中心线交点K到前轮中心线之间的距离c来标明其前后位置 。 * 确定汽车前围的位置:发动机与前围之间必须留有足够的间隙;离合器壳与变速器应
能同时拆下,而无需拆卸发动机的固定点,此时应特别注意离合器壳上面螺钉的接近性。
(3)发动机的左右位置
发动机曲轴中心线在一般情况下与汽车中心线一致。 2、传动系的布置
* 驱动桥的位置取决于驱动轮的位置,同时为了使左、右半轴通用,差速器壳体中心线应与汽车中心线重合。
* 为满足万向节传动轴两端夹角相等、满载静止时不大于4°且最大不大于7°的要求,常将后桥主减速器的轴线向上翘起。
* 而在乘用车布置中,在侧视图上常将传动轴布置成U形方案,如图1-19所示。
3.转向装置的布置 (1)转向盘的位置
应注意转向盘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并以取得转向盘前部盲区距离最小为佳,同时转向盘又不应当影响驾驶员观察仪表,还要照顾到转向盘周围(如风挡玻璃等)有足够的空间。
(2)转向器的位置 * 前悬架采用钢板弹簧时,应该将转向器布置在前钢板弹簧跳动中心附近,即前钢板弹簧前支架偏后不多的位置处。
* 用万向节和转向传动轴将转向器与转向盘连接起来。长头车一般用两个万向节,平头车不用或用一个万向节的居多。
* 要求转向轴在水平面内与汽车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不得大于5°。(俯视图) * 转向摇臂与纵拉杆和转向节臂与纵拉杆之间的夹角,在中间位置时应尽可能布置成接近直角。(侧视图)
4、悬架的布置
* 货车的前、后悬架和一些乘用车的前、后悬架,多采用纵置半椭圆形钢板弹簧。 * 常将前钢板弹簧布置在纵梁下面。钢板弹簧前端通过弹簧销和支架与车架连接,而后端用吊耳和支架与车架相连。
* 后钢板弹簧布置在车架与车轮之间,应注意钢板弹簧上的U形螺栓和固定弹簧的螺栓与车架之间应当有足够的间隙。
* 减振器应尽可能布置成直立状,以充分利用其有效行程;空间不允许时才布置成斜置状。
第七节 汽车的总体布置
5、制动系布置
* 制动踏板应布置在更靠近驾驶员处,并且还要做到脚制动踏板和手制动操纵轻便。应检查杆件运动时有无干涉和死角,更不应当在车轮跳动时自行制动。
* 布置制动管路要注意安全可靠,整齐美观。在一条管路上,当两个固定点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要采用软管过渡。平行管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mm,或者完全束在一起,交叉管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20mm,同时注意不要将管子布置在车架纵梁内侧的下翼上,以免由于积水使管子腐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