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2)唐代
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3)宋代
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 (4)明清时期
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5)民俗画
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4.戏曲
(1)昆曲:明中叶至清中期,昆曲兴盛,被誉为“百戏之祖”。
(2)京剧:起源于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逐渐形成;同光年间成熟,渐成国粹;民国年间走出国门。
限时训练 经典常规题
(45分钟)
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2.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3.《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
A.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B.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D.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
4.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这说明
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B.文献资料不能还原历史事实 C.历史事实需要不同史料互证 D.实物史料可弥补文献史料的局限性
5.王守仁巡抚南、赣、汀、漳等地时,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制订颁布了《南赣乡约》,指出:“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伤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说明 A.乡约是社会基层管理组织 B.心学已经成为官方正统 C.养成了仁厚的乡风民俗 D.理学重视教化、知行合一
6.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B.儒家经典不断丰富 C.孔孟儒学遭到破坏 D.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
7.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8.《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高频易错题
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9.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 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
10.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11.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社会的形成 B.民间教育的发达 C.宋代理学的兴起 D.频繁的对外交流
12.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提到“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在《史记·历书》中说“敬授民时”。这说明古代帝王们 A.认为天象直接关系皇家的命运 B.十分注重其统治的合法性解释 C.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 D.重视农业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
13.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由此可知
精准预测题
A.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 B.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C.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14.如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写意画《荷花翠鸟图》,以下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C.生动表现了社会风俗 D.隐喻专制制度的没落
15.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关德。他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