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试卷
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参加调查的学生共有 人,在扇形图中,表示“其他球类”的扇形的圆心角为 度;
(2)将条形图补充完整;
(3)若该校有2000名学生,则估计喜欢“篮球”的学生共有 人. 【答案】解:(1)300,36。
(2)喜欢足球的有300-120-60-30=90人,所以据此将条形图补充完整(如右图)。
(3)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喜欢篮球的有120人,占 120?300=40%,所以该校2000名学生中,估计喜欢“篮球”的学生共有2000×40%=800(人)。
【考点】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频率,频数。
【分析】(1)从图中知,喜欢乒乓球的有60人,占20%,所以参加调查的学生共有60?20%=300(人)
喜欢其他球类的有30人,占30?300=10%,所以表示“其他球类”的扇形的圆心角为3600×10%=360。
(2)由(1)参加调查学生的总数减去另外各项就可得喜欢足球的人数,将条形图补充完整。
(3)先求出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喜欢篮球的人,占参加调查的学生的百分比就能估计出全校喜欢“篮球”的学生人数。
22.(8分)如图,AM切⊙O于点A,BD⊥AM于点D,BD交⊙O B 于点C,OC平分∠AOB.求∠B的度数. O 【答案】解:∵OC平分∠AOB,∴∠AOC=∠COB, C ∵AM切⊙O于点A,即OA⊥AM,又BD⊥AM,
A D M
∴OA∥BD,∴∠AOC=∠OCB
又∵OC=OB,∴∠OCB=∠B,∴∠B=∠OCB=∠COB=600。 【考点】圆的切线,角平分线,直线平行,三角形的内角和。
【分析】要求∠B,由于OC=OB,根据等边对等角可知∠OCB=∠B。由于OA,BD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AM,从而OA∥BD,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有∠AOC=∠OCB。而 OC平分∠AOB,通过等量代换可得∠B=∠OCB=∠COB,因此由三角形的内角和1800可得∠B==600。
23.(8分)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父子俩参加跳绳比赛.相同时间内父亲跳180个,儿子跳210个.已知儿子每分钟比父亲多跳20个,父亲、儿子每分钟各跳多少个? 【答案】解:设父亲每分钟跳x个,儿子每分钟跳x+20个。
180210 依题意有。解之,得x=120。 ?xx?20 经检验,x=120是方程的根。
当x=120时,x+20=140。
答:父亲每分钟跳120个,儿子每分钟跳140个。 【考点】列方程解应用题,分式方程。
【分析】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相同时间内父亲跳180个,儿子跳210个。即父亲跳180个的时间=儿子跳210个的时间,而时间=运动量?运动速度。 24.(8分)比较正五边形与正六边形,可以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
它们的一个相同点:正五边形的各边相等,正六边形的各边也相等.
数学试卷
它们的一个不同点:正五边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正六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请你再写出它们的两个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 ; ② .
正五边形 正六边形
不同点:
① ; ② . 【答案】解:相同点:①正五边形的和正六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②正五边形的和正六边形内角都相等。
不同点:①正五边形的对角线都相等;正六边形对角线不全等。 ②正五边形的对角线不交于同一点;正六边形对角线过中心的三条交于同一点。
【考点】正五边形的和正六边形。
【分析】相同点:①正五边形有五条对称轴,分别是顶点和其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直线;正六边形六条对称轴,分别是对角顶点连线所在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直线。 ②正五边形每个内角都是1080;正六边形每个内角都是1200。 不同点:①正五边形的对角线与两条邻边构成的三角形 都是是全等的;正六边形对角线中过中心的三条一样长(图中红 线),不过中心的六条一样长(图中蓝线)。 ②图中可见。
正五边形 正六边形
25.(9分)光明中学十分重视中学生的用眼卫生,并定期进行视
力检测.某次检测设有A、B两处检测点,甲、乙、丙三名学生各自随机选择其中的一处检测视力.
(1)求甲、乙、丙三名学生在同一处检测视力的概率;
(2)求甲、乙、丙三名学生中至少有两人在B处检测视力的概率.
【答案】解:(1)列出甲、乙、丙三名学生各自随机选择其中的一处检测视力的所有情况: 三人都不选A处,则三人都选B处,计1种情况。
三人中一人选A处,另二人选B处,计3种情况;甲选A处,乙、丙选B处;乙选A处,甲、丙选B处;丙选A处,甲、乙选B处。
三人中二人选A处,另一人选B处,计3种情况;甲、乙选A处,丙选B处;甲、丙选A处,乙选B处;乙、丙选A处,甲选B处。
三人都选A处,则三人都不选B处,计1种情况。
所有可能情况计8种情况,甲、乙、丙三名学生在同一处检测视力的情况计2种情况:都选A处或都选B处。因此甲、乙、丙三名学生在同一处检测视力的概率为 21?。 84
(2)甲、乙、丙三名学生中至少有两人在B处检测视力的情况计4种情况:三人中有二人选B处和三人都选B处。因此甲、乙、丙三名学生中至少有两人在B处检测视力
41
的概率为?。
82【考点】概率。
【分析】列举出所有情况,分析出符合条件的情况,求出概率。 26.(10分)如图1,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
数学试卷
分别延长OA、OD到点F、E,使OF=2OA, OE=2OD,连接EF.将△EOF绕点O逆时针 旋转?角得到△E1OF1(如图2).
(1)探究AE1与BF1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2)当?=30°时,求证:△AOE1为直角三角形. 【答案】解:(1)AE1=BF1,证明如下:
∵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OA=OB=OD,∴OE=OF ∵△E1OF1是△EOF绕点O逆时针旋转?角得到,∴OE1=OF1。 ∵ ∠AOB=∠EOF=900, ∴ ∠E1OA=900-∠F1OA=∠F1OB OE1=OF1 在△E1OA和△F1OB中, ∠E1OA=∠F1OB,∴△E1OA≌△F1OB (SAS) OA=OB ∴ AE1=BF1。
(2)取OE1中点G,连接AG。 ∵∠AOD=900,?=30° , ∴ ∠E1OA=900-?=60°。
∵OE1=2OA,∴OA=OG,∴ ∠E1OA=∠AGO=∠OAG=60°。 ∴ AG=GE1,∴∠GAE1=∠GE1A=30°。∴ ∠E1AO=90°。
∴△AOE1为直角三角形。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旋转,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1)要证AE1=BF1,就要首先考虑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考察△E1OA和△F1OB,由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有OA=OB;再看OE1和OF1,它们是OE和OF经过旋转得到,由已知易得相等;最后看夹角∠E1OA和∠GE1A,由于它们都与∠F1OA互余。从而得证。
(2)要证△AOE1为直角三角形,就要考虑证∠E1AO=90°。考虑到OE1=2OA,作辅助线AG,得∠AGO=∠OAG,由于∠E1OA与?互余,得到∠E1OA=60°,从而得到△AOG的三个角都相等,都等于600。又由AG=GE1得到∠GAE1=∠GE1A=30°。因此 ∠E1AO=90°,从而得证。
27.(12分)已知A(1,0)、B(0,-1)、C(-1,2)、D(2,-1)、E(4,2)五个点,抛物线y=a(x-1)2+k(a>0)经过其中的三个点.
(1)求证:C、E两点不可能同时在抛物线y=a(x-1)2+k(a>0)上; (2)点A在抛物线y=a(x-1)2+k(a>0)上吗?为什么? (3)求a和k的值.
【答案】解:(1)证明:用反证法。假设C(-1,2)和E(4,2)都在抛物线y=a(x-1)2+k
a(-1-1)2+k=2 (a>0)上,联立方程 2 ,
a(4-1)+k=2 解之得a=0,k=2。这与要求的a>0不符。
∴C、E两点不可能同时在抛物线y=a(x-1)2+k(a>0)上。
(2)点A不在抛物线y=a(x-1)2+k(a>0)上。这是因为如果点A在抛物线上,则k=0。B(0,-1)在抛物线上,得到a=-1,D(2,-1)在抛物线上,得到a=-1,这与已知a>0不符;而由(1)知,C、E两点不可能同时在抛物线上。 因此点A不在抛物线y=a(x-1)2+k(a>0)上。 (3)综合(1)(2),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抛物线y=a(x-1)2+k(a>0)经过B(0,-1)、C(-1,2)、D(2,-1)三个点,
数学试卷
a(0-1)2+k=-1 联立方程 a(-1-1)2+k=2, a(2-1)2+k=-1 解之得a=1,k=-2。
②抛物线y=a(x-1)2+k(a>0)经过B(0,-1)、D(2,-1)、E(4,2)三个点, a(0-1)2+k=-1 联立方程 a(2-1)2+k=-1, a(4-1)2+k=2
311 解之得a=,k=?。
88因此,抛物线经过B、C、D三个点时,a=1,k=-2。抛物线经过B、D、E三个点时,
311a=,k=?。
88【考点】二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1)用反证法证明只要先假设结论成立,得到与已知相矛盾的结论即可。
(2)要证点A不在抛物线上,只要证点A和其他任意两点不在同一抛物线上即可。 (3)分别列出任意三点在抛物线上的所有情况,由(2)去掉点A,还有B、C、D、E四个点,可能情况有 ①B、C、D, ②B、C、E, ③B、D、E和④C、D、E。而由(1)去掉②B、C、E和④C、D、E两种C、E两点同时在抛物线上的情况。这样只剩下①B、C、D 和③B、D、E两种情况,分别联立方程求解即可。
my 28.如图,已知直线l经过点A(1,0),与双曲线y=
x
l (x>0)交于点B(2,1).过点P(p,p-1)(p>1)作x轴的平 mm
行线分别交双曲线y=(x>0)和y=-(x<0)于点M、N.
x x
B O A x (1)求m的值和直线l的解析式;
(2)若点P在直线y=2上,求证:△PMB∽△PNA;
(3)是否存在实数p,使得S△AMN=4S△AMP?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p的值;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mm【答案】解:(1)由点B(2,1)在y=上,有2=,即m=2。
x
1 设直线l的解析式为y?kx?b,由点A(1,0),点B(2,1)在y?kx?b上,得 k?b?0 , ,解之,得k?1,b=?1
2k?b?1 ∴所求 直线l的解析式为 y?x?1。
(2)点P(p,p-1)在直线y=2上,∴P在直线l上,是直线y=2和l的交点,见图(1)。
∴根据条件得各点坐标为N(-1,2),M(1,2),P(3,2)。
∴NP=3-(-1)=4,MP=3-1=2,AP=22?22?8?22, BP=12?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