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4、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 ①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 ②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 ③温度。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熟石灰温度越低溶解越快) ? ④固体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接触面积越大,溶解越快。
第二节 溶解度
? ? ? ?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由于水可以和酒精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水和酒精不可以形成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
降温、恒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升温、加溶剂
① 氢氧化钙和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若把氢氧化钙和气体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要升高温度。
② 最可靠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加溶质、加溶剂。
③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并过滤。 ④ 若想把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也可以加入CaO并冷却。
⑤ 氢氧化钙不是晶体,从氢氧化钙溶液也不会析出晶体,所以只能称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 分离可溶物和不溶物:过滤法(溶解、过滤、蒸发或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2) 铁屑和其他固体:用磁铁反复吸引
(2)结晶法:从溶液里得到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的过程叫结晶。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① 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如海水晒盐NaCl)
3) ②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如KNO3中混有NaCl)此方法还可分离硝
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得较纯的硝酸钾晶体。(高温溶解、降温、过滤)
? 蒸发溶剂时溶液浓度不变,冷却热饱和溶液时溶液浓度变小。
? 在一定温度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二者都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
量相等。
在60℃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把100g的饱和溶液和200g的饱和溶液降低到20℃,若前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M,后者析出晶体的质量为N,那么N=2M。 三、 固体的溶解度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s/g ? 四要素: A 80 ? 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溶解性才有意义。
N ? 溶剂的质量是100g。 · ? 固体在溶解在溶液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B ?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
· P ?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C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度越大。 0 t1 t2 t3 t/℃ ?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温度是20℃,并且溶剂的质量是100g。
35 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在20℃下,溶解度小于0.01g,被称为难溶(或不溶);溶解度介于0.01~1g之间,被称为微溶; 溶解度介于1~10g之间,被称为可溶;溶解度大于10g,被称为易溶。 ?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见右上图)
? 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 P点的的含义是: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
? 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曲线上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象上方),加溶质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C>B>A 。
? 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 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 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 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 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少量B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 氯化钠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硝酸钾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它们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⑶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或不溶) 20℃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常见微溶于水的物质有: Ca(OH)2 Ag2SO4 CaSO4 难溶于水的有:大部分金属、金属氧化物、BaSO4 AgCl、CaCO3等碳酸盐 四、 气体的溶解度 ? 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没有单位。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内因)气体的性质、水的性质;(外因)温度、压强。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第三节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牢记下面的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100%??100%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二、使用该公式时的注意事项: ? 溶质的质量是指形成溶液的那部分溶质,没有进入溶液的溶质不应考虑。(计算溶质质量时要考虑溶解度) ? 溶液的质量包括溶液中所有溶质的质量。 ? 上下的单位要统一。 s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s?100g四、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6%,“16%”的意义:每100份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含16份质量的氯化钠。 五、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用固体配制溶液 ? 仪器: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 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 用浓溶液稀释 ?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 步骤:计算、量取、稀释、装瓶贴标签。 标签一般包括药品的名称(化学式)和浓度。 36 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①称取溶质偏多②溶剂偏少了,俯视量筒读数量取溶剂③向烧杯中倒量取好的溶剂时部分溶剂洒落。 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①称取溶质偏小②溶剂偏多了,仰视量筒读数量取溶剂③溶质不纯含有杂质④溶解所用烧杯用水润湿。 3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六、溶液的稀释计算 ? 稀释的方法:加入溶剂或加入低浓度溶液。 ? 依据:稀释前后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不变。 ? 关系式 ① 加水稀释:浓溶液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分数% 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加入水的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 ② 加入低浓度溶液稀释: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浓溶液质量+稀溶液质量)×混合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七、溶液的混合计算 ? 依据:混合前各溶液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 八、已知的问题 ① 如果用固体配制溶液时,固体带有结晶水(例如硫酸铜晶体),那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② 量取液体时,如果仰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会偏少;如果俯视读数,量取的液体会偏多。 ③ 用固体配制溶液时,天平未配平、物码颠倒等情况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九、【注意事项】 ① 铁片放入盐酸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不是铁,而是氯化亚铁。 ② 不要设“盐酸的质量为x”,因为盐酸是混合物,而溶解到盐酸中的氯化氢才是纯净物。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第一节 预备 一、酸碱指示剂 ? 定义: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 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含H的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含OH的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 并非所有的盐溶液都是中性的。 水溶液呈碱性的盐:纯碱、小苏打等。(强碱弱酸盐) 水溶液呈酸性的盐:硫酸铜、硫酸氢钠等。(强酸弱碱盐) 二、干燥剂 1. 使用干燥剂的目的是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2. 我们学过的干燥剂有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氯化钙等。 氢氧化钠易潮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CaO+H2O=Ca(OH)2 3. 氢氧化钠(固体) 可干燥O2、H2、N2、CO、CH4 4. 氢氧化钠等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氯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5. 浓硫酸可干燥O2、H2、N2、CO、CH4、CO2(长进短出) 浓硫酸等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等碱性气体。 三、复分解反应 ? 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 特点:成分交换,价态不变。 37 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 反应发生的条件:水、气体或沉淀。 第二节 酸 一、酸的定义和分类 + 酸: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由于酸、碱、盐溶于水时会电离出阴、阳离子,所以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含氧酸(命名“某酸”) 酸 H2SO4(硫酸)、H2CO3(碳酸)、HNO3(硝酸)、 特殊的有机酸:CH3COOH(醋酸,又名乙酸)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 -+ 2-4 ? 酸的电离:HCl=H+Cl,H2SO4=2H+SO 二、常见的酸 化学式 形成 状态 盐酸(氢氯酸) HCl H2+Cl2HCl 硫酸 H2SO4 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 (酸雨形成的原理) (浓硫酸)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 (稀硫酸)无色液体 ①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物理性质) ②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化学性质) ③ 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热 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 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 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吸水性) ① 浓硫酸的稀释: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目的:加快溶解、散热)。 ② 如果把水倒进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小,浮在硫酸上面,硫酸溶解时放出的大量热,使水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如下图B) 无色液体、具有酸味、刺激性气味 特点 浓盐酸具有强挥发性 用途 敞口放置的变化 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药 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挥发性) 3 +① 工业生产的盐酸偏黄,是因为含有Fe,可用蒸馏法提纯。 注意事项 ② 打开浓盐酸的瓶塞,会有白雾出现,是因为:挥发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挥发时溶解的氯化氢与水蒸气形成了盐酸的小液滴。 ? 浓硫酸能将纸张、木材、布料、皮肤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这种作用通常叫做脱水作用。 ? 盐酸、硝酸、醋酸具有挥发性;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水 ? 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所以它们要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浓硫酸的稀释操作 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布擦,然后大量 浓硫酸 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B 三、酸的化学性质 + 酸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在水中都能电离出H,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能电离出的酸根离子不同。 1. 酸溶液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 酸+活泼金属 → 盐+氢气(置换反应) a) 这里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二者有强氧化性不生成氢气生成水。 b) 示例:Fe+2HCl=FeCl2+H2↑ 和 Fe+H2SO4=FeSO4+H2↑(单质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正二价的亚铁) 2+ 【现象】铁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Fe的盐溶液呈浅绿色)。 3. 酸+金属氧化物 → 盐+水(复分解反应) a) 金属氧化物可以是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和不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因为生成物有水,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发生 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