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其人其诗》
把诗人置身历史的长河中来认识,把作品放到作者的生活中去理解— 走近“诗圣”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由“开元盛世”经过“安史之乱”而急速衰微的时代。他现存的1400多首诗歌,从各个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极大的艺术力量反映了那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的风貌,成功地传达了那个时代忧郁、凄怆(chuàng)的生活气息,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又因在成都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奉儒守官” 并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中,(奉儒守官是说他们家一直尊奉的是儒家传统,一直是为朝廷服务的。)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yǎn)
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刻苦好学,聪颖早熟,7岁能诗,15岁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他20岁以后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四个时期来了解。
一、漫游时期(731—745年,20—35岁)
杜甫24岁开始壮游,这是他最快意的时期。“行万里路”的漫游生活使他历览了祖国山川,陶冶了性情,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也结交了许多朋友。744年与李白相遇,结下兄弟般的友谊,使得杜甫一生中写下了许多首感情至深的忆白之作。此间也结识了高适,三人曾同游梁宋。受时代风气影响,青年杜甫充满乐观自信,有一股凌云的壮志豪情,《望岳》一诗就通过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来表现诗人的这种心胸和气魄。根据他自己的叙述这一时期写的诗可能已有数百首,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二十几首。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年,35—44岁)
35岁的时候,杜甫赶赴京城求取功名,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语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后人用它来比喻一个人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次年参加考试,但因为考试被奸相李林甫操纵,制造了“野无遗贤”的骗局,使得没有一个人考取,杜甫也成了受害者。(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开科考竟然几年不取士。 唐玄宗问为什么?李回答说,野无遗贤。意
思是说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在朝廷里了,都受到任用了,朝野之外再也没有被遗漏的贤才可以录用。)理想不能实现,生活陷入困顿,使杜甫不得不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引荐,但都毫无结果,直到755年才被任命为一个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官定后,他回奉先探家,就在这时,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的生活又开始了新的转折。
十年羁(jī)旅长安,仕途的失意,使他认识到现实政治的腐败;生活的困窘,个人的饥寒,又使他能体会到人难民的疾苦。杜甫的思想逐渐靠近人民,创作也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这一时期的诗流传下来的约100余首,其中优秀作品有《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既揭露了统治者的奢侈生活,又揭示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剥削制度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其中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意思是: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忧戚之情;诗人风尘仆仆地回家探亲,“入门闻号咷(táo),幼子饥已卒”,他的悲伤不言而喻了,但他随即想到的是,自己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尚且遭此不幸,而那些流离失所和常年远戍的人们,命运就更加悲惨了。这个推己及人的细节表现了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样伟大的对劳动人民深切的悲悯之情。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年,44—48岁)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开始了流亡生活,历尽了千辛万苦。他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后,立即在鄜(fū)州羌村安顿了家小,只身急奔灵武。不料途中被叛军所俘,困居长安九个月之多。诗人目睹庄严整饬(ch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的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bǎn)两处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忧愤,写下了《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作。尤其是《春望》,当祖国处于危难之中时,诗人看到自然界的草木花鸟都禁不住勾起深切的忧国思家伤时怀人之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chù)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把国破之痛表现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句句含义丰富,句句耐人寻味,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757年,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但不久因为上奏疏救被贬的房琯(guǎn)触怒了肃宗,竟被放还鄜州。他的《北征》与《羌村三首》(之三入选初中课本)记录了这时的生活和心情。这年9月、10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和洛阳,杜甫回长安恢复原任,但因为朝中新旧派系的斗争,不久就被贬到华州,从此远离朝廷,这对杜甫来说在政治上是严重的打击。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中亲眼看到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人民蒙受的苦难,写下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诗既批判了唐王朝滥抓壮丁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又鼓励应征者努力去平定叛乱,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