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看新旧冲击不断的末代家庭
小说的题目很简单,就一个字“家”。在中国人们安土重迁,家在人们的心中的意义是非凡的。一个家的样子,体现一个国家的样子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样子。巴金笔下的《家》就很灵光,闪着一个时代的模样。
小说的背景是在五四运动时期,而巴金正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的人。可以说,是“五四”给了他一双看世界的眼睛。而他自己的家族故事则为他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丰实的材料库。正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小社会”在1919—1924年间的故事,巴金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产儿”的不无矛盾的社会观和文化观。
故事就发生在高家公馆里,这是一个不大却又很难一步跨过的地方。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觉新,觉慧,觉民三个兄弟作为主人公,新旧的思想在他们的身上碰撞。觉新可以说是最悲惨的人物,作为家里的长孙,他以家族礼法为重,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自由,任凭封建礼法的鞭打,伤痕累累。他的爱情被自己的顺从懦弱断送,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难产的时候都不能相见,他可以说是封建家庭的牺牲品。觉慧,觉民接受进步思想,与觉新相比他们两个敢于去斗争。但是这是一个封建的家庭,他们自然会受到各方面的打击,例如鸣凤的自杀,觉民被逼离家。这个家恰似一个禁锢的圈,而不是一个避风港。他们与这个家相矛盾,新思想与旧思想相矛盾。还有一类人,就是高老太爷这样的封建统治者。高老太爷冷酷,专横,他为了维护封建秩序 ,去打击那些新势力,造成了觉新的爱情悲剧,逼死了鸣凤。封建的统治者是悲剧的主谋,也是作者抨击的主要对象。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五四运动带来了新的思想,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仍然充斥着整个社会,新旧思想相互交错,十分的混乱,不同思想的势力相互对立,虽然处在这样小小的家里,但是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阵营。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是不可能轻易消失的,它必然会与新兴力量产生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而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往往会转弯抹角地凝结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观念,意识形态中的对立观念又势必表现为作品形式结构上的特点。《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正是现实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矛盾的具象化,而小说中子一代的出走与封建家长的死亡、封建大家族的崩溃,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想像态解决。 矛盾冲击才会使社会进步,这个社会永远都在进步,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它。在途中,它也曾发射出许多水花。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