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登山爱好者。区内河流湖泊众多,是我国天然湖泊密集区,超过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4个①。纳木措、玛旁雍措、羊卓雍措等众多湖泊成为高原独特的风景,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素有“世界水塔”的美誉,还有可可西里风景区,羌塘草原景观带,美丽的拉萨河,鲁藏布大峡谷,拉鲁湿地等自然景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6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有9个,保护区内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保持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1个,如果能够能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合理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发展西藏文化产业的优势。
(二)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
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人文景观,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奇葩,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宝贵的财富,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工艺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有民族服装,唐卡、氆氇、毛毯、金银首饰、民族家具、卡垫织造技艺等。饮食方面:糌粑、酥油茶、茶叶、奶制品、风干牛肉等。民族演艺产业方面发展迅速,比如,京剧和藏戏于一体的《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大型原生态歌舞诗《幸福在路上》、大型风情歌舞节目《五彩西藏》。大型歌舞音画史诗《喜马拉雅》等②。藏传佛教是西藏最为独特的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在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最为完备的派系,并修建了大量寺庙,如哲蚌寺、桑耶寺、强巴林寺等,众多寺庙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因素。还有著名的宗教四大节日,即传大召,花灯节、燃灯节、萨葛达瓦。西藏拥有的民族宗教文化资源,犹如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包罗万象,魅力无穷,为西藏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的基础。
(三)以旅游业为支柱的发展思路
发展西藏文化产业,要以特色文化切入点,必须以旅游业支柱。西藏的实际情况和基本区情决定了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旅游业为支柱。2012 年,全国旅游援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要把西藏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③。2011年全区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30%,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旅游业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核心内涵是文化,也是综合性很强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西藏旅游业,向游客展示西藏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发西藏旅游业,有效地整合和
①《2013西藏统计年鉴》拉萨: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②唐雨虹.朱华鹏.黄菊英《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产业经济.2013年.第16期 ③黄英英《关于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产业经济.2013年.第2期.第20页
6
利用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推动整个西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政府的宏观调控
西藏的文化产业发展,是政府为主导的。从政策制度上看,引言部分详细列举了西藏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文件,可以看出,从2002年政府发表的《关于发展西藏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到2011年《西藏自治区 2011—2020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已经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战略发展的层面。从资金投入上看,从2009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将投入2500万专项资金发展文化产业①,到2015年,将会增加到5000 万元以上②。在文化硬件建设上,国家投资建成了西藏博物馆、林芝文化遗产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电影院等一大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文化娱乐设施。位于拉萨市达孜县的吞米岭藏艺文博园,计划于2014年年底竣工,总投资4.8亿元,将成为拉萨最大的文化旅游产业工程。十年间,西藏文化产业在政府主导下、政策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就,产生了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艺术成果,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
四、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从1999年全区生产总值过百亿元,到2004年过200亿元,2007年过300亿元,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全区生产总值已连续6年实现12%的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精神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增长日益加强,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的通车,截止2012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8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1%,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24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5%,第三产业也迅速崛起,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达377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4%③,如图4-1所示,第三产业居首位,成为了西藏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图4-1,2012年西藏自治区各产业总产值饼形图
第三产业 54 12年西藏各产业总产值第一产业 1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35%① 闫小军《新时期西藏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西藏科技.2010年第1期 ② 常凌翀《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及其研究综述》民族论坛.2012年第5期 ③《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拉萨:人民出版社.2013年
7
截止2012年从事文化事业的部门机构有408个,艺术事业部门82个,群众文化事业单位320个,图书馆4个,文物事业单位81个,出版发行事业56个,广播电视站85座,图书出版量达1300万多册,成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推动力量①。
(二)西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早在1959年就颁布了《关于文物古迹、文件档案管理若干规定》,2007年相继颁布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布达拉宫保护办法》,使文化资源保护有了法律依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08年发表了《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可见,国家非常重视西藏文化发展与保护,并阐述了发展和保护西藏文化的特殊意义。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也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抢救、整理机构,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使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最具代表的就是《格萨尔王传》。截至 2012 年,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个,有近3000家文化企业和单位,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比如,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的拉萨岗地经贸有限公司,在2008 年,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藏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1年6月在拉萨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西藏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党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资金和人员投入上,力度非常的大,全国18个省市的对口援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西藏自然环境独特,民族宗教文化神秘而丰富多彩,这种独特性和不可代替性,是第一无二的。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依托,具有很高的文化认知度,这些认知不仅让人难以忘怀,而且具有目的地吸引,所以,西藏成为很多旅游者的必到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不仅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为西藏文化产业带来了消费力。
2、劣势分析
高原地理环境复杂,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建增加了难度,导致了区内交通运力还不足,运输成本较高。区内虽然景点众多,但是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一方面增加了旅游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消费欲望。宗教文化产品和民间文化产品发展不平衡,起步晚,规模小,文化服务品种不丰富,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
①《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拉萨:人民出版社.2013年
8
3、机遇分析
首先是政策方面的机遇,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是最佳的历史机遇。其次是进藏的交通工具进一步增多,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各地区机场的投入使用,2013年林芝墨脱县公路连通,区内公路网的完善。文化产业正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与相关产业结合更为紧密,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西藏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为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4、威胁分析
区内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容易破坏,但难以恢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造成了对环境的威胁。有很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力度不够,部分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危机,比如掌握制作天珠技艺的人较少。对于每一个进藏的人来说,高原缺氧对人身体的影响,是一种挑战,这无疑增加了准入门槛。随着物价的上涨,旅游成本也有所提高,吃饭、住宿、交通、门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品牌意识薄弱,目前,西藏还没有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表4-1,西藏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 1、国家政策扶持 2、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浓郁 3、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大 4、潜在的市场需求 5、国际知名度高 机遇(OPPORTUNITIES) 1、西藏“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 2、基础设施的完善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投资力度加大 5、社会环境进一步稳定 劣势(WEAKNESSE) 1、宗教文化产品和民间文化产品 发展不平衡 2、服务水平 3、文化景点不集中 4、生产技术的局限 威胁(THREAT) 1、生态环境的破坏 2、文化资源开发不合理 3、传统文化的消逝 4、品牌意识薄弱 5、物价上涨,旅游成本增加 通过以上SOWT分析可以看出,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内部看,主要是靠内部资源优势发展的。从外部消费看,消费主体主要是区外消费者,发展思路以旅游业主体拉动,政府主导作用明显。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