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6 20:56:2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不进行道德修养,那么它就会丧失;反之,如果人们积极的“求其放心”,将丢失的善心找回来,那么它就会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所以,进行道德修养,不仅存住心中的善端,还要不断地培养和扩充它,使之发展壮大。

孟子指出,感官物欲会妨碍人存心养性,这是因为:像耳目这样的器官不会思考,会被外物所蒙蔽,一旦与外物相接触,人们便会被外物引导而步入迷途邪道。据此,他又提倡“寡欲”。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欲”指物质欲望,“寡欲”是相对于“多欲”而言的,即“寡欲”不是“禁欲”,而是要减少欲望,不多欲更不纵欲。是否能做到“寡欲”对“存心养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只要做到了“寡欲”,“心”必然会存在;相反,如果对欲望的引诱不加以控制,“多欲”甚至“纵欲”,那么“心”必然会丢失。因此,要想保存仁义之心不丧失,就必须克制、减少欲望,只有这样,才能扩展善性,培养仁德,成为志向远大的人。

2、反求诸己,反身求诚

孟子认为,进行道德修养最主要的在于自己是否自觉主动地从心内求,进行自我反省,“反求诸己”。他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这是指,行仁好比射箭,射而不中,当反省自己是否端正了射的姿态;不能行仁,也应当反求诸己,检查自己是否端正了动机,而不应埋怨胜过自己的人。《离娄上》又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敬,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也。”其中,孟子强调了两点:一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恭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恭敬你,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二是要知耻,知错就改。“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尽心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有了过错,在自我反省中要知错能改,不能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如果知错不改,任其发展,那则是一种羞耻的行为,这种不知羞耻的羞耻行为就是真正的不知羞耻,那么这样没有道德的人也就连做人的资格也没有了。孟子把反求诸己作为心性修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法,体现了孟子在道德修养上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反求诸己还必须有“诚”,做到“诚身”或“反身求诚”。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诚’就是反省自责,而真正达到为己之善。”[4]这是对善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他认为,

5

道德行为能否感动别人,正在于是否心诚。“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同上)如让亲人高兴而心不诚,则不能真正的让别人高兴;反之,能至诚待人,即可以让亲人高兴,又可以取信于民,还能得到在上位者的信任。这正体现了孟子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作为“成己”要求的自律性。

3、养浩然之气,持之以恒

“养浩然之气,”强调气是人的主观精神状态,是要靠主体自觉进行修养才能具有。所谓浩然之气,孟子说:“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要用正直去培养,并要与“义”与“道”相配合,即“配义与道”。缺乏“义与道”气便不够盈满。因此,这种气“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孙丑上》)他认为,人若能用道义来培养气,坚持积累善性,经常自觉地做善事,并将“浩然之气”与道义相配合,使之不受伤害,那么,它就会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培养成一种凛然的正气。这种气是经过长期的道德实践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是凭偶然的义举所能够获取的,如果做了于心有愧的事,气便不够盈满。一定要加以修养,“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同上)一定要用心去修养,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能拔苗助长。为此,孟子强调了主体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个体在实践中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4、推己及人,扩充仁爱

在孟子看来,做人不仅应该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把对自己家庭成员的爱推及到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反映了人的一种博大的爱心,即“仁爱”之心。他主张个体要有仁爱意识,提倡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和睦相处。他还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他认为贤人比常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贤人善于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既是个人修身之路,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梁惠王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尽心上》)人能够把不想害人的心扩充开,仁就用不尽;人能够把不穿墙跳墙的心扩充开,义就用之不尽了;人能够把不受轻践的实际言行扩充开,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推己及人,扩充仁爱的修养方法对培养人的仁爱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6

5、磨炼强志,奋发有为

孟子的修养方法虽然主张从心内求,但他不反对环境的作用,认为人的道德修养的差异也与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有关。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尽心上》)人之所以有德行、智慧、道术、才智,经常是由于他处在灾患的环境中。因此,他认为困难是磨炼一个人成才的最好途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炼,不仅可以强化人的道德意志而且还可以塑造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理想人格。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做一个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奋发有为的对社会有用之才。

总之,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是以人自身的主观努力为出发点的,体现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性、自律性;同时,他强调个体在实践中通过做善事、正义的事来改造自身,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中的内容及方法给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发挥个体的自律作用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一)坚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在孟子看来,修身养性,保持善性仁德,培养浩然之气,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他认为孝悌是修养身性的最便捷方式,应该从坚持孝悌原则,“亲其亲,长其长”(《离娄上》)他以形象比喻剖析了“不为”与“不做”的关系:“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一般人看不起小事,所以并不是做不了小事,而是不愿做小事。而从小事做起,才能积小善成大德。

只从小事做起还不行,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决不可急于求成、半途而废。孟子指出:“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认为修身养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道德实践中一点一滴日积月累起来的。如果人们急功近利,而又缺乏耐心去坚持,心浮气躁,就会滥用自己的感情意气来揠苗助长,这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7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急于求成、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在道德认识上肤浅,在道德情感上冷漠,在道德行为上缺乏自制力。因此,在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有耐心,树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念,从小事做起,如在课堂上尊重自己的老师;考场上公平竞争;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主动让座;在招聘时如实填报自己的个人信息等。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培养自身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二)培养仁爱意识和诚信观念,待人接物要实事求是

孟子以仁爱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提出“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的思想,说明他非常重视仁爱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协调。

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的甚至只顾自己忽视他人。大学生喜欢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其内心往往出现一些矛盾和困惑:一方面,由于他们自我意识较强,不愿与他人相处,但在同学和集体中间又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希望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另一方面,他们自尊心较强,不懂得怎样尊重他人,即使发现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也不主动向人家学习,反而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这种心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要求人们具有和谐共处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这就需要大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形成对他人的“仁爱”意识。孟子的“仁爱”思想为大学生培养 “仁爱”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孟子在道德实践上还提出 “诚”的主张,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离娄上》)他把“信”也提到与“善”同等的理想高度:“善人也,信人也。”(《尽心下》)他所提倡的诚信观念对当代大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给以有益的启示:大学生在内心世界要树立诚信的意识,耻于不诚不信;在与人交往时,要抛弃“逢人只说三句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人生哲学,做到以诚待人,表里如一,诚实可信;在做事上,要认真对待,真诚付出,遵守诺言,不欺骗他人。

(三)培养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道德修养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一个“义”、“利”的关系。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8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po3i3uckh6u75f0ar80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