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子产论尹何为政》) 小智不去,大智不来。(庄子)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做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增广贤文》)
故淹博,识断,精审为学问之难。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四书章句p159)。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四书章句p159)。
儒家论学,重视人心智培养。始于正心,终于放心,所谓放心,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
老子曰:故恒无欲,以观其妙(妙趣闲中得,心花静里开),恒有欲,以观其徼(通“缴”。纠缠,徼绕不明 [be in a tangle]。如:徼绕(缠绕;错综))。
朱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庸:序)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90》)
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90》。” 程子曰:“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孟子:90》。” “放心”可以理会为无偏、无私,以达到客观。
即孔子所谓: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修身在正其心,“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心”就是“注意”,把意识专注于某物是也。视而能见,听而有闻。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即;有助于天地之发展和变化。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徴(会意。从微省、壬。行于微而闻达。)。徵则悠远,悠远则厚博,厚博则高明(《中庸》)。”
“高明配天,厚博配地(《中庸》)。”
10
庄子曰:“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p84)。
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p88)?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Loose straighten
高而不厚,必成偏险刻薄。
新儒学宗师之一熊十力曰:
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名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
熊十力论读书曰:
11
凡读书,不可求快,而读佛家书,尤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否则必难悟入。吾常言,学人所以少深造者,即由读书喜为涉猎,不务精探之故。
那么何以正心诚意呢?
正心始于知止,知止则有定,有志而不移之谓也。
《大学》开篇言向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智必有大善,大善必有大智,上上境界,必是德善同归。)(住山缘熟尘机息,养气功成道味甘。)
接着讲如何正心诚意。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按而后能虑,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老氏之无为,无欲;释氏之空观,殊名而同指,分道而同归。)
佛家讲明心见性,也是强调心性培养的重要性。 诚,就是真,不自欺,不欺人。 修成大拙方为妙,学到如愚始能成。
又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1)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