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二十六)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高考密码原创卷)孔子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表明孔子 ( ) A.主张废除旧制度重新建立新制度 B.认识到建立新的封建制度的必然性 C.反对统治者实行暴政,提倡德政 D.认为制度的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实现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商与周,无论哪个朝代,在前面朝代的制度基础上,都有所增减,故选D项。
2.(2014·西安市模拟题)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在孔子之后亦步亦趋,享尽尊崇。但是孟子却一直不得统治者的欢心。尤其是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汉武帝、唐太宗等都曾祭拜圣人孔子,孟子则被当空气般地忽略掉了。这主要是因为孟子 ( )
A.代表人民利益和立场 B.不利于君主专制加强 C.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D.提出“仁政”学说 答案 B
解析 孟子的思想如“仁政”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众的利益,但不能说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是代表统治者的立场和利益,也不否定君主专制,可排除ACD项。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项。
3.(2014·吉林市模拟题)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 B
解析 材料“积善成德”与B项“勿以善小而不为”内涵一致,故选择B项。 4.(2014·增城市模拟题)观察右图,对下列选项判断正确的是 (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道德经》 A.体现了老子唯物主义思想 B.老子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C.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 D.其思想顺应时代发展 答案 B
解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B项正确。 5.(2014·肇庆市模拟题)秦孝公说:“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最能迎合秦孝公这一想法的学派是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的含义是秦孝公梦想迅速成为帝王,适应这一要求的只有法家,故选C项。 6.(2014·增城市模拟题)郑人买履,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一寓言应该出自 ( ) A.《道德经》 B.《孟子》 C.《孙子》 D.《韩非子》 答案 D
解析 “郑人买履”的故事实际上是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的人及其思想。这与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积极进取、勇于变法的主张相符合。故选D项。
7.(2014·营口市模拟)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这一现象说明汉初 ( ) A.减轻刑罚,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依法治国,尊重百姓 C.国力强盛,不与民计较
D.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仁政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其目的是推行休养生息政策,A项符合材料信息。B项错在“依法治国”;CD项与汉武帝时期相符。
8.(2014·银川一中模拟题)司马迁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绝不流于世俗的一个儒者,这与其他的儒家人物有本质区别。比如他反对在科学知识上附着宗教迷信,认为这会使人“拘而多畏”,他常批评“巫祝褛祥”的思想……这实际上挑战了
( )
A.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B.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汉武帝的“有为而治”思想 答案 C
解析 题干体现了司马迁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这与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背道而驰,故选C项。
9.(2014·茂名市模拟题)下图漫画《胜出》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其“胜出”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无为的统治方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B.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思想被汉武帝接受
C.董仲舒新儒学适应国家“大一统”需要 D.诸家思想在“焚书坑儒”后已完全衰落 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新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君权神授”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和汉武帝的需求,故才会“胜出”故选C项。 10.(2014·珠海市模拟题)“……王者配天,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者配天,天有四时,王有四政,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董仲舒提出,成为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故选C项。
11.(2014·海口市模拟题)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 )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人文主义注重人的价值,汉代儒学中没有提及,①错误;“君本”思想在汉代儒学中的体现是“君权神授”思想,适应“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发展,②正确;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宣扬的“仁”“仁政”等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等思想,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③正确;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都是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④错误。答案为C项。
12.(2014·杭州市模拟题)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了迷信,没有多大价值 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特点。“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强调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董仲舒以“天”制约天子,以使天子必须“行仁政”的思想。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4·银川一中模拟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古以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持续一百多年的“礼仪问题”(围绕中国天主教徒对祖先的崇拜,对孔子的祭祀,关于天主的译名等问题展开)的论争成为中国哲学传入欧洲的绝好机会,它带给欧洲思想界极大的刺激,带来反神学、反宗教的理论武器,这一无神论的儒学实际上已经成为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中国变成十八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孔子的哲学理性观也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
来源之一,其影响遂及于法德英各国,虽然各国所受影响不同,而要之以异端的孔子作为他们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演讲《中国文明》时说:“当余发现十八世纪西洋思潮多系溯源于中国之事实,余极感欣慰。……十七世纪中叶耶稣会友,群将中国经籍译成西文,中国儒家人性本善之哲学乃得以输入欧洲。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后者,固皆深有感于孔子之学说,而曾三复致意焉。”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约瑟教授“……极感欣慰”的理解和认识。(12分)
答案 理解和认识:李约瑟教授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无神论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反对宗教神学的理论武器和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及后来各种进步运动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12分)
14.(2014·增城市模拟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6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2分) 答案 (12分)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2分)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任答2点,共2分)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3分)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分)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正面与负面的各得1分,共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