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云南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强化习题十五
一、单选题
1、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家是( )。 A.布卢姆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D.赫尔巴特
2、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主要是为了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 )要求。 A.差异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3、(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4、江老师为了探究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在所教的两个班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江老师选取的两个班的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基本均衡,一个月后江老师对两个班产生的成绩差异进行测量。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访谈法
5、英语老师吴老师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内容-“第三人称的变化原则”,而这一变化规则正好与今天要学的“动词的过去式的变化规则”有一定的联系性。吴老师运用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6、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新兴教学模式,微课的时长一般为( )。 A.1 ~3分钟 B.5 ~8分钟 C.15 ~20分钟 D.20 ~30分钟
7、让丽莉先后学习两组难度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分化抑制 D.延缓抑制 8、最近,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是( )。 A.外在远景动机 B.内在远景动机 C.外在近景动机 D.内在近景动机
9、小安在入学的数学摸底测验中分数很低,虽然后来数学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可数学老师仍认为小安是数学学困生。数学老师的行为体现了( )。
A.投射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晕轮效应 10、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嘴说、用心记,该现象反映了(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转移 二、辨析题
1、教学具有教育性。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3、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4、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5、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三、简答题
1、简述活动课程的含义和特点。 2、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4、简述教育质的规定性的表现。 5、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四、材料分析题
1、班主任王老师就一位学生的化妆问题,找她谈了一次话。 老师:“为您服务”节目看了吗?有趣吗? 学生:有趣。
老师:那个要大家评论四张妇女化妆像好坏的节目,你觉得怎么样?你能讲出她们的优缺点吗?
学生:这还不晓得!第一张脸长却梳高发型;第二个年纪好大还化浓妆;第三个脸大细眉,丑死了…… 老师:为什么丑死了?
学生:那些妆不符合她们的身份和特征。
老师:哦……要是她们都是中学生,应该怎么化妆? 学生:我不晓得,老师讲讲。
老师:我看中学生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波。化妆切记莫乱学别人浓妆艳抹。
学生:为什么呢?
老师:因为中学生接触的主要是同学和老师,浓妆艳抹会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造成隔膜,青少年 应有自然朴素的美,过分化妆会掩盖住青春活力和红润的肤色,让人觉得娇揉造作,不伦不类。
学生:嗯,有道理。 老师:还有,中学生应该有蓬勃向上的朝气,浓妆艳抹会让人以为你是几十岁的妇女,把少女天真
活泼的自然美都糟蹋了。
学生:想不到化妆还有这么多学问。
老师:是啊,穿着也是一样,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体型、肤色等特征。 学生:哎,老师,我那天化妆化得……嘻嘻。 问题:
试运用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对这两次谈话加以评析。
2、初一(2)班学生李小刚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极差,各科考试很少及格。一次期中数学考试,他一道题也答不上来,就在试卷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零分你是如此多青难到你把我当着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裸自真心再见吧零分。”
数学老师阅卷时,看到这份无标点、别字连篇、字迹潦草的“答卷”后,非常生气地把李小刚叫到办公室,交给了新任班主任梁老师。梁老师问明情况后,并没有直接训斥李小刚,而是耐心地帮助李小刚在他的“杰作”上加了标点,改了错别字,重新组织了那段话: 零分,我的好朋友, 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 零分,你如此多情,
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 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 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 再见吧,零分!
然后,梁老师让李小刚读了这段话,赞叹道:“这是诗,一首很好的诗啊! 听到这句话,李小刚感到很惊诧。梁老师接着说:“诗贵形象,你这首诗很形象。诗言情,诗言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你是个不甘心与零分为伍的人。” “这是诗?我也能写诗?
没想到梁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还会如此评价他,李小刚非常激动。
从此,在梁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李小刚驱散了心中的阴霆,坚定了学习的信心,端正了学习态度。
两年后,李小刚顺利地考上了高中。 问题:
(1)梁老师成功地运用了哪一德育原则?
(2)结合材料,阐述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2、【育萃教育专家解析】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3、【育萃教育专家解析】C。解析: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4、【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题干所述属于实验法。 5、【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将其提取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题干中,吴老师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复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回忆已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新内容的掌握,符合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6、【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解析: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7、【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题干中丽莉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是因为后面的学习材料对之前的学习材料产生了干扰作用,属于倒摄抑制。 8、【育萃教育专家解析】C。解析: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也称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也称外在动机,是指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学习动机可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与远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题干中,“为了通过出国考试”就是外部诱因,由这种诱因引起的“刻苦学习外语”是一种外在学习动机;“下个月”表明学习活动持续的时间不长,是近期要实现的目标,属于近景动机。因此,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的学习动机是外在近景动机。 9、【育萃教育专家解析】B。解析: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人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强烈影响。题干中,数学老师的表现就是典型的首因效应。 10、【育萃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题干体现了注意的分配。 二、辨析题 1、【育萃教育专家解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教学必然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由教学活动的特点决定的。构成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思想品德教育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过程一定会遵循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从这方面看,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所以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