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比较文学 考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6 15:58: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填空: 1、“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2、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即“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3、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4、比较文学的“三个特性”:开放性;宏观性;文学性。 5、可比性的三个条件: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

6、流传学研究的模式:直线式、 辐射式 、交叉式 、循环式。 7、渊源学的研究类型: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如中印文学关系)、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渊源(如日本和歌集《万叶集》与中国文学); 研究方式有印象渊源、口传渊源、笔述渊源、孤立的渊源、集体的渊源。 8、传媒的变迁:口传、文字、视像、网络。

9、一般而言,文体分类的依据大体包括:体裁样式;功能与功用;风格特征;主题与题材。

10、主题学的一般分类:题材研究、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典型的人物形象研究

名词解释:

1、可比性: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和前提。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不断拓展。可比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2、影响:指一国作家从外国作家、作品中获得一些新的思想与艺术因素,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去的现象。

3、流传学:又称誉舆学,传统影响研究的模式之一。研究放送者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的立场,探讨作家作品的来源,分析他们所受到的各国、各民族、各语种文学的影响。

5、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原因与规律。即,研究一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国去的。

6、形象学:是20世纪60、70年代诞生的一门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现象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

7、平行研究:指将那些有“可比性”而没有直接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异同,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8、“缺类”现象:指一种文体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却没有,或者,即使有,其实质或表现形式又相差甚远的现象。 9、情境研究:探讨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个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笔下,从而揭示出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到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10、意象:主题学中的意象,指的是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

11、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读者层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12、跨学科研究:即“涉及两门以上学科的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扩展,是一种在保持文学主体性的条件下,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科际性研究。

比较文学诞生

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其诞生标志: (1)杂志出现

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世界比较文学》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2)理论著作问世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3)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1870年,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同年,谢克福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1892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了比较文学讲座。 (4)学位论文与工具书出现

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895年贝茨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潮》(1872-1890)。

比较文学的主要分支(重要实践) “神话学”(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 文类学 (诗歌小说戏剧的比较研究) 主题学 (题材主题母题形象情境研究) 形象学 (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 比较诗学(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 科际整合(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

★可比性的内容:

1、 同源性:影响研究的可比性

(1) 寻求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学的同源性关系 如:鲁迅与夏目漱石 典雅 (2) 内容:影响的种类、流传途径与接收方式(翻译;改编;模仿;借用??) 举例:《奥赛罗》传到巴黎,手帕→丝巾或项链(影响的种类) 狄丝黛尔《让它被忘掉》→闻一多《忘掉她》(效仿) 2、 变异性:变异学的可能性 3、 类同性:平行研究的可比性

(1) 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现象的同类性,在同一基

点上进行比较。

(2) 两种情况:对等同类比较;不对等非同类比较

例证:《浮士德》与《西游记》 一部诗剧,一部小说;

前后相距三百多年;

一个是老学者浮士德,一个是神猴孙悟空; 一个是典型的西方民间传说;一个是印度教和佛经中结合中国的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的传说。

4、 异质性与互补性

影响研究

“影响”实现的三个条件

1、影响者的条件:要有释放的能量

例1:20世纪的西方文论,对中国90年代以来的文论体系的影响。 例2:20世纪的中国作家在西方 2、接受国的条件 (1)政策环境

(2)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3)艺术传统

例:十四行诗未能在中国形成气候;西方叙事文学可以长驱直入 (4)时代机遇

3、被影响者内在条件:个性与气质

影响研究的途径

经过路线

起点—————————————终点

放送者 传递者 接受者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

1、从个体到个体:单向流传 例:狄更斯 → 老舍

2、从个体到群体:多向流传 例:泰戈尔及作品→ “五四”时期诗人 3、多波次、多向度流传 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 4、从群体到个体:聚合流传 例:

(罗马)奥维德 希腊罗马神话传说

意大利故事 莎士比亚 (罗马)普鲁塔克

(罗马)普劳图斯 (西班牙)蒙特马约尔

5、从群体到群体:多线与交叉流传 例:唐诗——20世纪初期一大批美国诗人

流传学与渊源学的区别

流传学 渊源学 渊源学特点:影响渊源的追溯

起点明确 终点明确 实证性研究 放送者 接受者 ↓ ↓

接受者 发送者

译介学

媒介的承担者 1、个人媒介 ? “接受者”、“放送者”国家的媒介者 ? 第三国的媒介者 2、团体与环境媒介

? 外国文学研究者的集团、文学沙龙、新闻、杂志等 ? 文学集会、官方的某些文化交流活动和开放城市 3、文字与材料媒介

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的区别 传统翻译 媒介学 研究类别 语言学 研究角度 语言转换的技巧、标准 研究重点 语言转换过程 及相关理论 研究目的 总结、指导翻译实践 文学研究 译者、译作、翻译行为, 跨民族文化的交流 不同文化、文学交流 分析文学交流、影响等 媒介学的研究范畴: 1、对文学翻译及相关翻译理论的研究 2、翻译文本

? 与原文对照,不同译本的比较,译本的变异等。 3、翻译大家及译著风格

朱生豪、傅雷、戈宝权、张谷若?? 4、翻译文学史研究

? 翻译文学史的圭臬之作:阿英《翻译史话》 ? 不同于外国文学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一)形象 1、理解:莫哈:“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2、与一般文学研究中形象的区别: ? 研究范围:异国异族形象 ? 存在方式:

“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客观想象的总和” ? 研究重点:形象形成背后的文化差异 3、“形象”特征

搜索更多关于: 比较文学 考试题 的文档
比较文学 考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qpsl6q2oi38ccg96pd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