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昌起义能够首先取得胜利的原因有 ( )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人民的反帝斗争不断高涨 ③革命党进行了长期的准备 ④武汉地区清政府兵力空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武昌起义的直接领导者是 ( )
①熊秉坤 ②金兆龙 ③黄兴 ④章炳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 (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首个地方政权 B.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的联合政权 C.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掌权的革命政权 D.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的地方政权
4.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是 ( )
A.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 B.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C.是否改变中国的政体 D.是否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5.1911年,辛亥革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这主要是由于 ( )
A.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B.清政府起用袁世凯
C.立宪派、旧官僚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 D.缺少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
6.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国公使截留中国海关全部税收的根本目的是 ( )
A.武装干涉中国革命 B.从经济上扼杀中国革命 C.从外交上孤立中国 D.从经济上资助中国革命
7.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一度\严守中立\,其原因是 ( )
A.放弃对清政府的支持 B.不想干涉中国革命 C.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D.还没有找到代理人
8.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
C.革命形势发展出呼人的意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9.表明清朝在中国的统治已经徒具虚名的是 (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大臣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清帝宣统下诏退位
10.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政府已经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只有袁世凯才是维持中国\稳定\的保障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成立了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据此回答11-19题: 11.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 ( )
A.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B.资产阶级立宪派占主导地位的政府 C.革命派、立宪派联合专政政权 D.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联合政府
12.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的作用包括 ( )
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推行资产阶级文化教育 ④改革社会风气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在经济方面规定:\奖励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
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反映出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 ( )
A.平均地权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推翻清政府 D.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1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外宣布: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其根本目的是 ( )
A.希望能够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 B.争取帝国主义国家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
C.借机扩大中国革命的世界影响 D.资产阶级希望与各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15.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 (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下列有关《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由参议院制定、孙中山在南京颁布 B.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规定行政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D.确立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7.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中,对原同盟会革命纲领未真正实施的是 (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8.《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在当时所起的进步意义是 ( )
A.使人民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民主权利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义务 D.否定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19.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制订和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是为了 ( )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迫使清帝下诏退位 D.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20.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这表明 ( )
A.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取得完全胜利 B.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结束 C.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最后走向失败 D.中国将要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1.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有 ( )
①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 ②立宪派、旧官僚对革命政权的进攻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 ④袁世凯的反革命欺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2.下列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C.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D.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23.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里程碑 ②都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运动 ③都试图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④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是否定又是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理由是 ( )
A.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 B.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 C.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D.中国社会性质并未改变
25.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和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 ( )
A.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B.儒家思想的传统影响深 C.封建顽固势力实在强大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题,每题10 分,共30分。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俄国驻北京公使向自己的政府报告说:\主要的危险在于叛乱可能延长,或具有敌视外国人的性质。\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日本驻华盛顿的代办也向美国政府表示:\如任此种情势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将爆发类似拳乱之排外运动。\
材料三 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说:\我认为,行动的时间已经到了。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
材料四 英国外交大臣葛垒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们希望能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发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上册 回答:
(1)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持何种态度?(2分)分析其原因。(2分)
(2)列强对清政府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试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3)据上述材料,概括列强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 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上册 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何处?(1分)其本质是什么?(1分) (2)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统治权力的分工又体现了什么思想?(1分)
(3)材料中的哪些内容是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2分) (4)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什么进步意义?(2分)但它又隐瞒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致通过。
--《张謇致袁世凯电》
材料二 1912年1月中旬,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认为:\在清帝退位的情况下,我们除了支持袁世凯,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转引自95年版《中国近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