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轮复习学案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高三( )
考情分析:(1)从知识的考查看:三年试题考查明确了一个核心,把握了三个重点。一个核心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个重点就是宏观调控、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2)从试题类型上看:试题类型实现了从描述性、措施类向探究类题型转变。特别是2011年高考试题多以提建议、参与探究等开放性形式出现。实现了知识考查具体化到整体化的转变,以前试题考查多以本专题具体知识为局限,凸显了对知识的深化理解,2011年则更多地涉及财政、税收、社会公平、所有制、就业、消费、物价等知识。 考向预测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如下内容:
(1)结合抑制通货膨胀,平稳物价,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认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2)结合收入分配公平的维护、资源节约、科技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3)结合贸易摩擦,以及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案例,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以及提高对外贸易水平的具体措施。
复习目标:梳理主干知识,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知识体系;
运用主干知识分析热点问题,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掌握主观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 科学发展 对外开放 中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备考策略
(1)立足专题复习:我们要把握一条主线,明确两对关系,认识三项策略。一条主线,就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两对关系是指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三项策略,就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三个方面,即调结构,促协调,提质量。所谓调结构就是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协调是指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提质量,是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2)立足整个教材:我们必须处理好财政、税收、物价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企业生产、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复习过程 第一部分 构建知识体系
1
第二部分 比较分析几对关系
1.关于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2.关于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它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别在于宏观调控效果上的差别,而不是有无的问题。
(2)不能认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就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的,是对市场缺陷的弥补。
(3)不能认为实施宏观调控就是靠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3.关于市场调节三个缺陷的比较 原因 后果 共同危害 自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发 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从自身的眼前会健康发展的现象。 性 利益和不正当利益出发。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资源浪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费;社会经济不盲 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稳定,发生经济目 化的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浪费。 波动和混乱;收性 的盲目性,表现为“一哄而上”或入分配不公平,“一哄而退”。 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甚至导致两极滞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浪费,特别是在农林及分化。 后 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大型项目建设上影响性 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更明显。 4.关于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比较 比较 含义 措施 手段 ①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政策。②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经济手段 济计划,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的措施。 展。 ①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②国法律手段 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段。 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2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使、行政手段 指示、规定等措施对经济进行调节和管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 理经济的手段。 5.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比较
(1)区别:①含义(略)。②从目前的世界格局来看,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经济一体化只是局部区域、局部领域内的状态和进程,全球经济一体化仍然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理想目标。
(2)联系:①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经济融合。②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同一问题的两个层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增长又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6.关于“引进来”与“走出去” “引进来” “走出去” 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通过优化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含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设备;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直接义 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投资;吸引海外各类专业人才。 合作。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国内自身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内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容 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新形势下,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或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意 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义 素质人才。 作。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联基本战略,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引进来”系 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不是对立关系。 7.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 (1)不同点:①二者基础不同。前者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后者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②目的不同。前者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后者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③效果不同。前者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后者宏观调控效果受私有制制约。
(2)相同点: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都遵循价值规律,都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8.关于全面小康的目标与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不是一回事
(1)全面小康的目标包括多个方面: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只是指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目标。
主干知识探究梳理及运用:
探究点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1.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3
比较 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含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不同 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制。 实现 通过市场上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区 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方式 相互作用,支配人们的经济活动,调节别 行政手段等方式实现。 不同 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国家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不同 起基础性作用。 行。 ①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②单一的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与缺陷,联系 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与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都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知识发散】宏观调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生产:国家一般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通过对商品价格的干预,引导企业生产。同时通过行政命令和立法,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2)分配:再分配中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防止两极分化。并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作用。
(3)交换:货币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媒介,国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控制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调节社会供求供求的关系。
(4)消费:宏观调控对个人消费的调节主要通过调整消费税,以及行政命令的形式实现。如提高白酒的消费税,提高奢侈品的消费税,降低低排量汽车的购置税,通过影响价格,引导消费趋向。
(5)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进步,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
例1 [2011·重庆卷] 材料 我国工业用水量从1980年的508亿m3增长到2010年的1397亿m3,其中60%以上的工业用水集中在火力发电、钢铁、石化、纺织和制造等行业。2010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16m3,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废水总量的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约为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工业水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5%,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政府承诺在“十二五”期间将工业部门用水效率提高30%。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政府会采取哪些经济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宏观调控的知识,具有较强综合性,答案一方面要注意设问关键词政府、经济措施。需展开宏观调控的具体知识,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等角度考虑并分别结合材料。另外一方面要结合材料:工业用水集中行业,用水量高、工业废水排放量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工业水
4
市场调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