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断章》阅读练习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8 13:57:4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断章》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4题。

礁 石 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954.7.25

1.“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这两行诗写海浪,用“无休止”“扑”说明了什么?

答:

2.“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塑造了礁石什么形象?“礁石”象征了什么?

答: 3.这首诗在写法上非常有特色,试选择一点加以分析。

答: 4.读完这首诗,请根据礁石的形象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受。

答:

参考答案 :

1.答案:诗中用一个动词“扑”,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浪的汹涌、猛烈、势不可当,前边用“无休止”来修饰“浪”发起冲击的频率之快,更能烘托出海浪的来势汹汹。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答案中要体现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及其社会意义。象征意义则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及其主旨来把握。

答案:这里塑造的礁石是一个自信伟大,敢于搏击海浪,不折不挠,顽强抗争,具有乐观向上精神面貌的形象。

“礁石”不仅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更象征了我们民族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3.【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比较好把握,除了前面提到的象征以外,还有拟人,择其一分析即可。

答案:在写作手法上,采取了比拟的手法,如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拟人化了,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了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写礁石将浪花“打成碎末”,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第二节进一步写礁石的“脸”“身”和“笑”,也是拟人,赋予礁石以人的性格特征,便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

4.【解析】本题要求对诗歌进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要以“书”为本,以读为主。阅读文学作品,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得出自己的评价,能分辨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从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

答案(示例):在今天,“礁石精神”有着新的含义,那就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能不受权力、金钱的诱惑,应该像礁石那样坚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应该学习“礁石精神”。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断章》阅读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r0r14era96vudb8bhn079ew80o9bl00sa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