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重点知识梳理和考点提示
区域地理学习要领
◇头脑中一定要熟记几幅地图(如世界轮廓图、世界气候洋流分布图、世界自然带分布图、六大板块分布图),便于掌握区域定位、地理要素分布。更可以以图为载体帮助理解重要地理原理,记忆、巩固重点知识。
◇首先要牢固掌握总论部分(地形、气候、水文等),在学习各分区时加强对总论部分知识的巩固和再理解,落实好必修教材所学习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知识,并能联系其他分区,对比掌握。
◇每块区域的学习,都要从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文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区域典型问题等方面进行。 ◇通过典型问题的学习和经典试题的分析,用心领悟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整理出答题套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复习过程中特别注意区域的整体性(某一区域内地质、地形、海陆位置、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及自然要素对自然资源、农业、工业等人文要素的影响)和差异性(某一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农业、工业等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
东亚和日本
【地图熟悉】(结合小地图册P17、P20和以前填过的图)
1.熟悉东亚及各个国家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 2.填出国家及首都名称; 3.标注图中出现的河流名称;
4.标注出朝鲜半岛、海南岛、台湾岛、日本海、朝鲜海峡、台湾海峡、南海、东海、黄海、渤海。 5.参考《参考地图册》Pl 2,用阴影部分画出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东亚概述】
位 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绝对部分在北温带、80°E~140°E之间。 东部:临海,距海近;西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临海国——中国(北京)、内陆国——蒙古(乌兰巴托)、半岛国——朝鲜(平壤)、韩国(首尔)、岛国范 围 ——日本(东京) 地 形 气 候 水 文 资 源 经济 特征
东部沿海: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多平原、丘陵 西部内陆:远离海洋,多高原、山地 东部沿海:湿润,季风气候显著 西部内陆: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 东部沿海: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多河湖。 西部内陆:大河的发源地 渔业、水力资源丰富。日本森林覆益率高,但矿产资源缺乏。 东部沿海:交通便利,城市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西部内陆:交通不便,经济发生水平较低; 1
朝鲜: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 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 蒙古:畜牧业占重要地位。 【日本概述】 1.日本是岛国,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岛屿组成,面积狭小,但人口稠密。 2.日本境内多山,由于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带上,多火山地震。 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也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平原狭小,临近东京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3.日本的气候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由于是岛国,海洋性特征显著,所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
4.日本多山地,地势落差大,且年降水多,所以河流短小流急,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5.日本的耕地很少,地块小,农业生产侧重小型机械,重视发生水利和生物技术,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6.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有寒暖流交汇,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7.日本国土狭小,矿产资源缺乏,但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可以进口原料,出口产品,发展工业。成为典型的“加工贸易型”国家。
8.日本发展工业(经济)的不利因素是:①国土(或市场)狭小;②矿产资源贫乏。有利条件是:①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③较高的科技水平。
9.日本拥有深水良港和便利的海上运输业,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赖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其中,北九州是日本新兴工业(电子工业)的中心。 10.日本的最大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西欧和中国。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是横滨和神户。
【重点和考点】
1.熟悉日本四个大岛的位置、名称,濑户内海、日本海、朝鲜海峡的位置,及主要经纬度。
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1)回顾季风气候的分布、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对比日本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纬度与中国相比有何差异;(2)凡是岛国,气候都具有海洋性特征——温差较小,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年降水量较大,季节分配较均匀;(3)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雨雪的原因:冬季气温
2
低,盛行西北季风,日本海补充水汽,西北风遇到地形阻挡多地形雨。以此可以推知我国山东半岛北部的烟台、威海冬季多出现大雪天气的原因;(4)太平洋沿岸(日本东部)由于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5)季风气候区,由于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多水旱灾害,且沿海多台风活动。
3.地形地貌水文——(1)日本岛屿形成及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处;(2)凡是岛屿或半岛,一般地势特征是中间高,为丘陵山地,沿海为平原。所以经济活动多在沿海地区进行;(3)岛屿或半岛,地势落差一般较大,河流短小,如果该地降水比较多,则水能资源丰富;(4)一地水能资源是否丰富取决与径流量大小和地势落差;如果是要分析某地水能资源开发条件,还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 4.熟记日本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工业区的分布(太平洋及濑户内海沿岸一一因为这些地区多优良海港,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工业原料、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5.熟悉日本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北海道渔场形成的原因。(1)回顾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及特点,并对比日本的水稻种植业与我国相比有何优势。(2)渔场的形成条件:a.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b.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c.位于大陆架,水浅,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d.温带地区,季节变换显著,冬季冷海水上泛。
东南亚
【地图熟悉】(结合《参考地图册》P18-19和以前填过《金榜》里面的小地图)
1.注意100°E、120°E、0°、10°S、23.5°N等主要经纬线。熟悉东南亚及各个国家的海陆位置及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及马六甲海峡的经纬度位置;
2.注意新加坡、印尼、泰国、缅甸等国家和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名称; 3.注明图中出现的河流(湄公河);
4.注意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海、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泰国湾、马六甲海峡; 5.参考《参考地图册》P12。用阴影部分画出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东南亚概述】
位 置 位于亚洲东南部,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 中南半岛(5个自家)和马来群岛(6个国家) 中南半岛:山河相闯,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平原较少。多火山、地震 3 范 围 地 形 气 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大部分和马来半岛南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红河(元江)、湄公河(澜沧江)、湄南河、萨尔温江(怒江)、伊洛瓦底江 河 流 黄色人种(主要居住在中南半岛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马来群岛各大岛的沿海平原上);居 民 印尼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过一亿)。人口一半以上在爪哇岛;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祖先大多是中国广东、福建。 世界最大热带经济作物产区,稻米是主要粮食; 主要物产 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油棕;菲律宾的椰子、蕉麻(又称马尼拉麻);泰国稻米;马来西亚的锡矿;印尼和文莱的石油。 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 经 济 过去经济落后的原因:①长期受殖民统治,经济结构较畸形、单一;②加工业和制造业基础薄弱;③出口商品主要以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级产品为主。 近年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①资源丰富;②廉价劳动力;③引进田外资本和先进的工业技术。 ※中南半岛上的国家多信仰佛教.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都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印尼和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菲律宾多信天主教。
※东南亚旅游业发展迅速。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美丽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尼都采取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使东南亚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重点和考点】
1.湄公河流域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出国境后称为湄公河,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5个国家,最后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南中国海。
河流上游切割(侵蚀)作用显著,多“v”型谷,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
冲积平原,河口多三角洲。湄公河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湄公河流域可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联系,共同发展。
2.马六甲海峡与克拉地峡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经之路.位于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东亚联系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必经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之称,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克拉地峡北连中南半岛,南接马来半岛,如果开凿,船舶无须经马六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