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可配成波尔多液的是熟石灰,故选④。 (4)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充入食品包装袋中以防腐,故选③。 (5)可用于焙制糕点是小苏打,故选②。
17.铁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金属。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铁:从宏观看,铁由_____组成:从微观看,铁由_____构成。
(2)生活中:如图是常用的铁锅。把铁制成铁锅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和_____性,防止铁制品锈蚀,可采用的一种防锈方法是_____。
(3)实验室: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火星四射、放热、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过高炉炼得的铁是_____(填“纯铁”或“生铁”)。
解析:铁元素 铁原子 导热 涂油 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
点燃Fe3O4
3CO+Fe2O3
高温2Fe+3CO2 生铁
【解析】 【分析】
铁与氧气、水接触时会发生锈蚀,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四氧化三铁固体,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详解】
(1)从宏观看,铁由铁元素组成:从微观看,铁由铁原子构成的;故填:铁元素;铁原子; (2)把铁制成铁锅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和导热性;铁与氧气、水接触时会发生锈蚀,所以防止铁制品锈蚀,可采用的防锈方法有喷漆、涂油等。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Fe+2O2点燃Fe3O4。
(4)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高温2Fe+3CO2,高炉炼铁得到的铁中含有铁、碳等物质,属于生铁。
18.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1)将黄豆大小的金属钾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生成氢气;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中,溶液变红。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有些村民用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人们常用______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3)某同学将一包主要原料为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的汽泡爽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冷水,看到有大量气泡快速生成,待粉末完全溶解,就得到一杯果味饮料:柠檬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192g柠檬酸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g。
解析:2K+2H2O=2KOH+H2↑ 肥皂水 9:1:14 72 【解析】 【详解】
(1)将黄豆大小的金属钾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生成氢气;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中,溶液变红,说明生成碱,应为氢氧化钾,对应的化学方程式2K+2H2O=2KOH+H2?。
(2)人们常用肥皂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硬水加入肥皂水会产生很多的浮渣;
(3)柠檬酸(C6H8O7)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7)?9114::柠檬酸中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92g?12?6?100%=72g
12?6+1?8+16?719.认真分析下列各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1 图2 图3
(1)根据图1分析,20℃时,将20g NaCl加入50g水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图2中打开汽水瓶冒出大量气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_有关。
(3)在图3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溶解后甲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乙试管内的溶液是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解析:68 g 压强 有晶体析出 不饱和 【解析】 【详解】
(1)由图中信息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36g,所以将20 g NaCl加入50 g水中只能溶解18g,形成溶液的质量为68 g ;
(2)打开汽水瓶时,瓶内压强减小,冒出大量气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3)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而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成为不饱和溶液。
20.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一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老师揭秘:“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无色的“水”是事先用两种无色溶液混合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溶液。
(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NaOH(或氢氧化钠) NaOH +HCl=NaCl+H2O 不能 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显无色 【解析】 【详解】
酚酞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酸性条件下显无色。空杯中先摸了无色的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倒入加有酚酞的酸性溶液如稀盐酸,可实现上述实验现象。最终溶液为无色,不能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因为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显无色。 三、推断题
21.化学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贡献重大。化学英文单词为 chemistry,可通过下图键盘的9 个字母键(其他键略去)敲打显示出来。若每个字母键代表一种常见物质,相邻物质可以互相转化,不相邻物质的通过单向转化或互相反应发生关系。已知 E 的俗名叫苏 打,C 是一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气体,I和M反应溶液变蓝色。据此回答下列 问题:(如图中“●”表示互相转化,“→”表示单向转化,“-”互相反应)
(1)写出物质化学式: ①E______,②T_____; (2)M的一种可能用途____; (3)H和I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__;
(4)写出E转化成S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解析:Na2CO3 O2 除锈 置换反应 Ca(OH)2+ Na2CO3=CaCO3↓+2 NaOH 【解析】 【分析】
E 的俗名叫苏 打,C 是一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气体,故E是碳酸钠,C是氨气,I和M反应溶液变蓝色,M能与氨气反应,故M是酸,I是氧化铜,M能生成H,H可以与氧化铜反应,故H是氢气,氢气与Y可以相互转化,氧化铜可以生成Y,故Y是水,氢气可以和T 反应,T可以和水相互转化,故T是氧气,碳酸钠可以与R相互转化,氧气可以与R 相互转化,故R是二氧化碳,碳酸钠可以与S相互转化,S可以生成氨气,故S可能是碱,经过分析,推理正确。 【详解】
(1)由分析可知,E是碳酸钠,T是氧气,化学式分别是Na2CO3和O2. (2)M是酸,可用于除锈。
(3)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该反应是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故是置换反应。
(4)碳酸钠与碱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故S可能是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 Na2CO3=CaCO3↓+2NaOH。 四、实验题
22.有一包未知粉末,其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生石灰、氯化钠、硫酸铜六种物质中的四种。兴趣小组为确定其组成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甲组同学进行定性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