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一)礼贤下士 尊重人才
说起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大家自然会想到“三顾茅庐”。作者在描绘这一故事时善于铺陈,使妙笔生花.例如,为塑造刘备礼贤下士,求贤如渴的性格时,将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凡三往乃见”几个字,至《三国志平话》也只是简单讲述了三谒卧龙的经过,且文字粗率,缺少文采。而《三国演义》则对此进行精心构撰。先是以司马徽、徐庶等人的评论和推荐,使诸葛亮人未出场以经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时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3]且看对此事件的精雕细琢:初见孔明,刘备见其仰卧在草堂几席上休息,便不顾关,张二人的劝阻,愣是拱立阶下半晌;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但闻孔明\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渲染铺叙,生动的刻画出刘备思贤如渴的情怀。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始终敬重,委以重任,君臣之间可谓肝胆相照,如同鱼水。他临终之时,殷殷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对此,西晋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末曾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4]感恩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后,感恩戴德,励精图治,鞠躬尽瘁,为刘蜀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慧眼识英才
1、知人善任的政治情怀和美好品德在《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刘备形象上也有充分体现。对几经周折而追随他的赵云,刘备予以重用,危难时刻也深信不疑。长坂坡惨败,糜芳见赵云冲入曹阵,他和张飞都说赵云是投奔曹操寻求富贵去了,而刘备却坚信赵云“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也。”果然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寻救出阿斗冲杀回来。
2、在对魏延马谡的认识和任用方面,刘备更表现了超出诸葛亮的知人之明。魏延原为勇略过人的荆襄名将,刘备兵败投襄阳刘琮,魏延违背刘琮之意开城门迎刘备,后又在长沙斩韩玄、救黄忠、投拜关羽。诸葛亮主观地认为魏延有反骨、久后必反而欲杀之。刘备不仅救下魏延,而且用其长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史载“刘备为汉中王还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可见刘备对魏延的重用。马良之弟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
诸葛亮深加器异”,《三国演义》中也写诸葛亮非常赏识马谡,认为他是“当世之英才”。刘备临终前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察之。”诸葛亮则不以为然。首次北伐时,诸葛亮将据守街亭阻挡司马懿的重任交给马谡,马谡好纸上谈兵且刚愎自用,坚持屯兵山上而失街亭,致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从而验证了刘备的先见之明。刘备知人之长而用之,识人之短而不用,作者在对魏延和马谡的任用上,通过刘备与诸葛亮不同态度及结果的对比,更彰显刘备“知人善任”的性格特点。
3、刘备的宽厚待人、尊贤礼士、知人善任还表现在入川后对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能够兼容并包,惟才是举,“处之显任,尽其器能”。荆州名士刘巴,先是归顺曹操,后又归顺益州刘璋,他和益州名士黄权都曾力阻刘璋迎刘备入蜀,直到刘璋投降后他们方才归顺刘备。而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刘巴为左将军,黄权为右将军,其他文武降臣皆得任用
四、审时度势 善于谋略
(一) 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
为了实现安邦定国、称霸天下的雄心大志,刘备在创业时期准确把握天下情势,精心谋划并采取了一种重要的政治谋略。即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汉末动乱,群雄割据,拥兵自重。刘备家境贫寒,其实力和名气无法与袁绍、曹操、孙氏父子等诸豪强相比。但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是汉室之胄、皇族宗亲。在我国封建时代,正统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刘备“汉室宗亲”的出身自然成为他与群雄争霸的一张王牌和独特优势。刘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及时并不断地打出这面旗帜。每逢遇到生人作自我介绍时,刘备都会说:“我乃汉室宗亲”。于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共同起事,很快聚集乡勇500人。刘备任平原县令时,跟从公孙瓒参加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见到诸侯盟主袁绍,公孙瓒将刘备的出身对袁绍细说一遍,袁绍即给刘备这小小县令取座,并对刘备说:“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拜见汉献帝时,刘备自然先奏明“汉室宗亲”的身份:“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遂倍加信任,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其名声和地位陡然上升。正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当他兵败投奔荆州刘表时,刘表认他为弟,“亲自出郭三十里迎接”;而益州刘璋之所以主动写信请刘备这位族兄入川抵御汉中的张鲁,也正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刘备在占据蜀川后,便在诸葛亮等群臣的劝进之下,名正言顺地做了汉中王。汉献帝病逝,诸葛亮等群臣又奏表劝进:“王上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延汉祀”,至此,刘备终于登极做了蜀汉皇帝。在汉末动乱年代,刘备审时度势,乘势而起,由一个贩履织席之徒而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枭雄,证明了他打起“汉室
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争取人心的政治谋略是得当的。
(二)能屈能伸 随机应变
在三国的英雄人物里,刘备不是英勇善战之人,但他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各路军阀穷兵黩武、逐鹿中原的时候,他还是位卑职小,势单力簿,无处安身,只得带着兄弟寄人篱下,委曲求全。他先从吕布,再事曹操,又投袁绍,后依刘表,直到曹操统一北中国、孙权坐领江东之时,他还几乎没有什么势力,更没有一块地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吕布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靠刘备,却趁刘备与袁术相攻之机,夜袭徐州,致使刘备失去立足之地,只得与吕布讲和,屯驻小沛。关羽、张飞心中不平,刘备则能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后又受到吕布的攻击,刘备只好屈身投靠曹操。此后,刘备随曹操至许都,可谓暂栖虎穴。刘备胸怀大志和杀机,又怕曹操看破,就在住处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可曹操还是看出刘备“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同他煮酒论英雄,竟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刘备以为自己的心机被识破,吓得筷子脱手掉在地上。恰在这时,大雨将至,响了个炸雷,刘备从容地拾起筷子,巧作掩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为避祸,刘备遂以截击袁术为名,离开许都,逃离曹操的樊笼。此时作者在刻画刘备是细致入微到人的心理方面了的。作者笔下变成刘皇叔的刘备不仅没有作威作福,而且内敛示弱于曹操,突显了他的聪明与远见。后来刘、关、张被曹操打得失散。此时。投在袁绍处的刘备又处险境,他两次花言巧语释袁绍之疑,随即以劝说刘表共攻曹操为由,巧妙脱身。凡此,均可见刘备的机变权略。后来又被曹操打得溃不成军,无立足之地,只得去投奔荆州刘表。虽连遭挫败,但刘备败而不馁,折而不挠,不懈奋斗,拥有雄心壮志的刘备何时何地都坚持“忍”为上策。他暗暗积累力量、蓄势待发就为有朝一日复兴汉室。刘备的“忍”,不仅是表面的忍耐,还是胸怀天下的肚量。在不懈奋斗、成就一方霸业的过程中,刘备或隐忍示弱,常常以真诚的眼泪感动别人,赢得同情和支持;或韬光养晦,把自己的雄心大志隐藏起来,待机而动。最终确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刘备的隐忍,既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权术。
结语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罗贯中根据自己追求的“仁政王道”理想极力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历史演义小说,应该做到“七实三虚”,而且“王道仁政”在封建社会时期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权存在着矛盾。刘备与历史上的封建君主一样,作为乱世开国之君,既是一个有几分骁悍之气、有韬略的虚伪枭雄,又是一个仁德爱民、尊贤礼士的仁厚明君。[5]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陈寿 【2】《古代文学史》(二) 2000年版 第258页
【3】《古代文学史》(二) 2000年第259页
【4】《三国志·先主传》 陈寿 【5】《仁厚明君与虚伪枭雄》 ——刘备历史原型与文学形象之比较 广州日报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和第二十四回、二十七回、二十八回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