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诗经:
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 三百》。先
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特色: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艺术特色:1.以抒情诗为主流,出于天籁,成于自然。
2.情感表达克制平和。感伤情调,温柔敦厚,含蓄委婉,细腻隽永。 3.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4.具有显著的政治道德色彩。
5.艺术手法:四言形式,赋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字叠韵
价值(意义、影响)所在: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
1.开创现实主义的先河。 2.确立了民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4.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对中国传统的影响)
文学创作:大多为“不平则鸣”。其中“平”意为:心中平静。即以跌宕的心情,才能创作出文学。 整体风格:温柔敦厚,怨而不怒。
思想内容:1.周民族英雄史诗。 2.颂歌的怨刺诗。 3.爱情婚恋诗
诗经六义:1.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2.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3.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4、5篇。 4.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5.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6.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卫风 伯兮》
诗写妻子对远征的丈夫的怀念。诗中的主人公一方面为丈夫的英武出众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因其出征而对他深切思念,曲折含蓄的反映出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第一章写丈夫是国家的有用人材,并且正在为国出力。 第二章写对丈夫的专一。
第三章:表现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四章:从希望得到忘忧草反映出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本诗艺术特色:1.四言。 2.重峦叠句。 3.书P.3倒数第二段。
楚辞
名词解释: 本为楚地歌谣。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
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西汉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东汉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
艺术特色:1.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 2.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
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3.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 4.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
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
价值(意义,影响)所在:一、《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二、战国时期楚国文学总集
三、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 四、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
注:以上的价值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精神,感染后世子孙 2.为后世浪漫主义诗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3.代表作<<离骚>>被千古传唱,它的写作风格影响巨大
整体风格:文字铺张华美,富浪漫神秘气息。
楚辞与诗经的比较:1.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
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
2.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
先秦散文
分类:1.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2.诸子散文
形成阶段:1.纯语录体散文。 2.语录体散文。 3.议论文散文。
意义,价值,影响:1.在文体方面,后世各种文体的滥觞,多见于先秦。 2.在文风方面,先秦各家的散文风格,从不同方面滋养着后代作者。 3.先秦散文还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不少题材。
先秦叙事散文特点:
一、叙述丰富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在叙事之后直接引入议论,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 二、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并运用倒叙和预叙的手法。叙事过程完整,并注重因果关系。 三、作品中有戏剧化的情节,使作品充满故事性。
四、在表现人物方面,以行动、对话为主要表达手段,另外也不乏大量的细节描写。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光彩照人。 五、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四书五经
名词解释: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内修外治
名词解释:<四书五经》之大学里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
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
汉乐府
对后世影响,价值:1.“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2.影响心的诗歌形式的发展。
3.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内容:1.对统治阶级的反抗:《陌上桑》,《汉乐府 东门行》
2.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3.关于爱情婚姻方面,(1)对自由爱情的追求。(2)对封建婚姻的批判 4.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5.对劳动美的赞叹。
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4.浪漫主义的色彩。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 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
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曹操
作诗特色:反映汉末动乱,慷慨悲凉。
艺术特色:艺术特色:曹操的诗,积极奋发,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借乐府古题写时事,语言古朴自然,不加雕饰,
形式自由,真率的展示了诗人兼枭雄的内心世界,形成了悲凉沉重的风格。
散文特色:多切政事,清峻通脱
主题形成:1.感时伤乱 2.悲叹人生短暂 3.建立不朽功业
都反映了慷慨悲凉的气氛
诗辞特色:刚健、简练
《蒿里行》
“汉末实录”的“诗史”。
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本诗风格:1.浑厚质朴,不加雕琢。 2.慷慨悲凉,富有同情心。
《蒿里行》共分四段,有启、有承、有转、有合。段与段之间,环环紧扣,层层剥笋,相辅相承。既表现了诗人气势沉雄的超凡文采,也反映了诗人博大胸襟,俯瞰一切,对腐朽势力敢斗敢争、决不妥协的英雄气概。
《燕歌行》曹丕
写作题材:思妇诗
层词:1.前三句:通过景物描写,创造一种浓重的感伤气氛。
2.接着三句:引入思君——四年游子的内容。 3.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思妇因思念之情而百无聊赖
影响: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西洲曲》
主题:本篇描写一位少女真诚而热烈的相思之情,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是她的生活背景,诗中仅用“单衫”,“双鬓”,“翠
钿”数语随意点染,勾勒出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的形象。
艺术特点:1.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2.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3.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4.蝉联而下,巧“接字”
写作特色: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关山月》
主题思想: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
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诗歌特色奇思逸想,高远中有飞动之势,写征戍之怨而无促蹙之态。
赏析: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
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主题思想:表达作者面对庐山的雄壮,使自己心胸宽广,悠闲中,对着石镜洗净尘世心的豁达 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
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1.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2.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