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5 15:38: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古代的姓氏名字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发展,同姓的族群出现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高低与财产的多寡。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里说明了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了两者后来的演变和作用。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别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天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但在中国古代,“名”和

“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因为“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交流,给小孩取名是交流的需要。

古人的名是小时候被长辈呼叫的,成年之后,平辈尤其是晚辈仍直呼其名,便显得不敬,故“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所以自周代开始,一般的人不仅有“名”,而且还有“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男子二十加冠时,表示其已成人,将要正式参加社交活动,或女子十五及笄当嫁时,就要在有了名之后,再加“字”。

如何呼名称字,古人有一定的规矩,特别是战国以后,成了一种严格的礼制。概言之就是: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平辈之间一般称字,只有很熟悉的朋友才互相称名。不按此道,便被视为无礼。这种礼仪至今仍然保留,尤其在文化人当中。

1.字音字形

..

(1)不悱不发(fěi) (2)贫而无谄(chǎn)

..

(3)如切如磋(cuō) (4)闵子骞(mǐn)

..

(5)举一隅(yú) (6)巧笑倩兮(qiàn)

2.重要词语

(1)有教无类:种类,类别

...(2)尝独立,鲤趋而过庭:独立,一个人站在那里;趋,小步快走

..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想求明白而不得;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

..

(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方位,一般有四方;反,还复,这里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

(5)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

(6)吾与女,弗如也:赞同

(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谄媚

..

(8)素以为绚兮:素,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繁盛的样子 3.通假字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智”,聪明

(2)吾自卫反鲁:通“返”,返回

4.虚词用法

(1)赐也何敢望回:疑问副词,怎么

(2)天何言哉:疑问代词,什么

(3)告诸往而知来者: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

(4)闻斯行诸:兼词,“之”“乎”的合音。之,指代听到的内容;乎,疑问语气词

5.词类活用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使动,使……相差很远

(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离开,保持距离

..(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动,促使……上前;使动,使……退缩

6.特殊句式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宾语前置 (3)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宾语前置 (4)天何言哉: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

(1)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 (2)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 (3)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 (4)切磋:切,切削,加工玉器的方法。磋,磨,加工象牙的方法。比喻相互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

(5)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相互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 (6)述而不作:指只阐述他人学说而不创作。 (7)信而好古: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 (8)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本课指《雅》《颂》各归适当的位置。

8.名句积累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语段赏析

1.子曰:“有教无类。”

赏析 孔子说:“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

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是指教育对象,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在《述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凡是只要注意修饰外表,并亲自愿意送些薄礼前来求教的,我从来没有不愿意对其进行耐心教育的。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的如颜渊,懒惰贪睡的如宰予,这些人都成了孔门的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这种追求教育公平的思想堪为当世之鲜,孔子应为后世楷模。

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赏析 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地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t65p6ersl9bpag891bi6tck19hpxv003g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