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D在⊙O上, ∴AB是⊙O的切线; (2)解法一:
过点O作OM⊥CD于点M,如图1, ∵OD=OE=BE=BO,∠BDO=90°, ∴∠B=30°, ∴∠DOB=60°, ∵OD=OC, ∴∠DCB=∠ODC,
又∵∠DOB为△ODC的外角, ∴∠DOB=∠DCB+∠ODC=2∠DCB, ∴∠DCB=30°,
∵在Rt△OCM中,∠DCB=30°,OM=1, ∴OC=2OM=2,
∴OD=2,BO=BE+OE=2OE=4,
∴在Rt△BDO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D=解法二:
过点O作OM⊥CD于点M,连接DE,如图2,
;
∵OM⊥CD,
∴CM=DM,又O为EC的中点, ∴OM为△DCE的中位线,且OM=1, ∴DE=2OM=2,
∵在Rt△OCM中,∠DCB=30°,OM=1, ∴OC=2OM=2,
∵Rt△BDO中,OE=BE, ∴DE=BO,
∴BO=BE+OE=2OE=4, ∴OD=OE=2,
在Rt△BDO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D=【考点】切线的判定 【解析】【分析】
(1)连接OD,如图1所示,由OD=OC,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DOB为△COD的外角,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等量代换可得出∠DOB=2∠DCB,又∠A=2∠DCB,可得出∠A=∠DOB,又∠ACB=90°,可得出直角三角形ABC中两锐角互余,等量代换可得出∠B与∠ODB互余,即OD垂直于BD,确定出AB为圆O的切线,得证;
(2)法1:过O作OM垂直于CD,根据垂径定理得到M为DC的中点,由BD垂直于OD,得到三角形BDO为直角三角形,再由BE=OE=OD,得到OD等于OB的一半,可得出∠B=30°,进而确定出∠DOB=60°,又OD=OC,利用等边对等角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DOB为三角形DOC的外角,利用外角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可得出∠DCB=30°,在三角形CMO中,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OC=2OM,由弦心距OM的长求出OC的长,进而确定出OD及OB的长,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BD的长;
法2:过O作OM垂直于CD,连接ED,由垂径定理得到M为CD的中点,又O为EC的中点,得到OM为三角形EDC的中位线,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到OM等于ED的一半,由弦心距OM的长求出ED的长,再由BE=OE,得到ED为直角三角形DBO斜边上的中线,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由DE的长求出OB的长,再由OD及OB的长,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BD的长. 24.【答案】解:由题意得:y=x×
=﹣
x+20x,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25.
2
.
【考点】根据实际问题列二次函数关系式
【解析】【分析】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列出关于二次函数解析式;根据墙长、x、y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来确定x的取值范围. 四、综合题
25.【答案】(1)解:在y=﹣x+2x+3中,令x=0可得y=3, ∴C(0,3),
令y=0,可得﹣x2+2x+3=0,解得x=3或x=﹣1, ∴A(﹣1,0),B(3,0)
(2)解: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b,则有 ∴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3.
设P(t,﹣t+3),则M(t,﹣t2+2t+3), ∴PM=(﹣t2+2t+3)﹣(﹣t+3)=﹣t2+3t.
∴S△BCM= PM?(ON+BN)= PM?OB= ×3(﹣t2+3t)=﹣ (t﹣ )2+
,
,解得
,
2
∵﹣ <0,
∴当t= 时,△BCM的面积最大,此时P点坐标为( , ) (3)解:∵y=﹣x2+2x+3=﹣(x﹣1)2+4,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
∴设Q(1,m),且C(0,3),N( ,0), ∴CN=
=
,CQ=
=
,NQ=
=
,
∵△CNQ为直角三角形,
∴分点C为直角顶点、点Q为直角顶点和点N为直角顶点三种情况: ①当点C为直角顶点时,则有CN2+CQ2=NQ2 , 即(
)+(m﹣6m+10)= +m , 解得m= ,
2
2
2
此时Q点坐标为(1, );
②当点Q为直角顶点时,则有NQ2+CQ2=CN2 , 即(m2﹣6m+10)+ +m2=( 此时Q点坐标为(1,
)2 , 解得x= )或(1,
);
或x=
,
③当点N为直角顶点时,则有NQ2+CN2=CQ2 , 即(
)2+ +m2=m2﹣6m+10,解得m=﹣ ,
此时Q点坐标为(1,﹣ );
综上可知Q点的坐标为(1, )或(1,
)或(1,
)或(1,﹣ )
【考点】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应用
【解析】【分析】(1)在抛物线解析式中,令x=0可求得C点坐标,令y=0则可求得A、B的坐标;(2)由B、C的坐标可求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3,可设P点坐标为(t,﹣t+3),则可表示出M点坐标,则可求得PM的长,从而可用t表示出△BCM的面积,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得当△BCM的面积最大时t的值,可求得P点坐标;(3)由(2)可知N点坐标,设Q点坐标为(1,m),则可用m分别表示出QN、QC及CN,分点C为直角顶点、点Q为直角顶点和点N为直角顶点三种情况,分别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到关于m的方程,可求得m的值,可求得Q点坐标.
中考数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的倒数是( ) A.
B.﹣ C.
D.﹣3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a?a2=a2 B.(a2)3=a6 C.a2+a3=a6 D.a6÷a2=a3 3.下列标志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4.今年1~2月,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1.4亿元,增速2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8.6个百分点,增速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数据201.4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201.4×10
8
B.2.014×10
8
C.2.014×10
9
D.2.014×10
10
5.如图所示的三棱柱的主视图是( )
A. B. C. D.
6.为了解某社区居民的用电情况,随机对该社区10户居民进行了调查,下表是这10户居民2014年4月份用电量的调查结果: 居民(户)
1
3
2
4
月用电量(度/户) 40 50 55 60
那么关于这10户居民月用电量(单位: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中位数是55 B.众数是60 C.方差是29 D.平均数是54 7.若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0<x<1,则a、b的值分别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