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原料,所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比a点高,C正确;图丙中b、c两点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平衡点,所以这两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相同,因此c点后有一段时间还能继续光合作用,只是这一段时间光合作用的强度要小于呼吸作用,D错误。
点睛: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上看,光合作用是物质合成与储能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物质分解与释能的过程。这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但两者并非简单的逆转。
九、填空题
9. 为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市近年兴建了许多湿地、森林公园。春天,百花盛开,芳香扑鼻,蜜蜂嗡嗡,蝴蝶翩飞,百鸟欢唱;盛夏,绿树成荫,鸣蝉长吟,池塘蛙声一片……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影响蝉鸣叫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_________。蝉与蜜蜂、蝴蝶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主要区别在于蝉的发育过程中不经历______这一时期。
(2)盛夏,绿树成荫,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一现象说明_____(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答)。 (3)鸟作为人类的朋友,是由鸟卵孵化形成的。在鸟卵孵化成雏鸟的过程中,主要是由鸟卵中的________(填结构名称)提供营养物质的。
【答案】 (1). 温度 (2). 蛹期 (3). 生物影响环境 (4). 卵黄
【解析】(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影响生物生活,夏天正午温度较高蝉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如蜜蜂、蝴蝶;昆虫个体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的叫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蟑螂、蝉。因此蝉的发育没有蛹期。
(2)“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地下比较凉爽。这说明大树影响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3)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所以鸟类的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卵黄里获得的。
10. 人群中大拇指能向背侧弯曲和不能向背侧弯曲是一对相对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
上,已知一对大拇指能向背侧弯曲的夫妇生育了一个大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的女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该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
(2)若控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基因分别为R、r,则该母亲在生殖过程中传递给这个女儿的卵细胞的基因是________。
(3)为响应国家“全面二胎”政策,该夫妇想再生一个男孩,从性染色体的角度看这主要是由________(填父亲或母亲)决定的。若该夫妇第二胎已经生育了一个大拇指能向背侧弯曲的男孩,则该男孩的基因组成为Rr的概率是________。
(4)在生殖过程中,父母通过________作为“桥梁”将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子女。
【答案】 (1). 大拇指能向背侧弯曲 (2). r (3). 父亲 (4). 25% (5). 生殖细胞 【解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据图可知,双亲均为拇指能向背侧弯曲,而子女中出现了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即大拇指能向背侧弯曲是显性性状,大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是隐性性状。
(2)如果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R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r表示。拇指能向背侧弯曲的基因是RR或Rr,则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的基因组成是rr,父亲或母亲遗传给后代的基因一定是r,所以父母拇指能向背侧弯曲的基因组成是Rr。遗传图解如图:
根据遗传图解可知:该母亲在生殖过程中传递给这个女儿的卵细胞的基因是r。 (3)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男性的两种精子与女性的卵细胞结合是随机的,结合机会相同,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各是50%。因此为响应国家“全面二胎”政策,该夫妇想再生一个男孩,从性染色体的角度看这主要是由父亲决定的。若该夫妇第二胎已经生育了一个大拇指能向背侧弯曲的男孩,根据(2)题的遗传图解可知,该夫妇第二胎已经生育了一个大拇指能向背侧弯曲的孩子基因组成为Rr的几率是:50%。又因所生孩子是男孩的几率是50%,因此若该夫妇第二胎已经生育了一个大拇指能向背侧弯曲的男孩,则该男孩的基因组成为Rr的概率是:50%×50%═25%。
(4)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遗传父母控制性状的基因是以生殖细胞为“桥梁”传递给子女的。
11.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装置,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提示: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先对装置甲中的所有叶片进行了暗处理,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此时若将叶片摘下,酒精隔水加热,碘液染色,你认为__________(填字母)瓶中的叶片会全部变蓝。
(2)装置甲所示的实验设计能探究___________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若要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则需选择____________(填字母)进行对照。
(3)D瓶上方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向左移动,是因为D瓶中的叶片进行 __________(填生理作用)导致的结果。
(4)在乙装置中,塑料薄膜上出现了大量水珠,这是因为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上的___________以气体的形式散失出去的。
【答案】 (1). C (2). 水分、光、二氧化碳 (3). BC (4). 呼吸作用 (5). 气孔 【解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1)A叶片隔断主叶脉,叶片的末端因为没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滴加碘液末端不变蓝;B瓶叶片不能见光,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会变蓝;C叶片见光,瓶内装的是清水,有二氧化碳,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滴加碘液变蓝;D瓶内装氢氧化钠,它吸收瓶内的二氧化碳,D瓶内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C叶片滴加碘液全部变蓝。
(2)A叶片隔断主叶脉的上端和末端作对照,变量是水分;B、C作对照,变量是光;C、D作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所以装置甲能探究水分、光、二氧化碳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若要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则需选择 B。C进行对照。
(3)D瓶内无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作用,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瓶内气压减少,在外界气压的作用下,红墨水会向左移动。
(4)气孔是散失水分的“门户”,又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上的气孔以气体
的形式散失出去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