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9 4:35: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1.师:老师这有二个杯子,是空杯子吗?(里面有空气)这是二个大小相同并装满空气的杯子,这二杯空气一样多吗?(一样多)对,它们的体积相同。(出示PPT)等会儿请同学们用手调节木棒中间的线,让实验装置平衡,然后用点燃火柴加热一端纸杯内的空气,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学生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用加热过的热杯子那端向上翘。)

4.提问:火焰烤过的纸杯向上翘说明了什么?(一样多的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5.小结:说的非常正确,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翘了。

[设计意图:当学生发现“热空气会上升” 这一事实后,马上提出了新问题 “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会猜想空气加热后可能变得比原来轻了,所以上升。通过这一环节验证学生的猜想。]

第二课时

四、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师:同学们,当热空气和冷空气相遇后会怎么样呢?请看课本P8页的实验,思考①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烟会怎样流动?这说明了什么?②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动脑进行猜测,然后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思维的提升 。]

2.师:我们通过一段录制好的实验视频来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播放多媒体视频) 3.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生:我们看到热瓶内的烟向上流动,冷瓶内的烟向下流动,形成一个循环了。

4.师:观察得很仔细,将热瓶放在冷瓶上面又是怎样的现象呢?生:热瓶内的烟一动也不动。 5.师:谁来解释为什么呢?

生:因为热空气向上流动,不会向下流动。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又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了空气对流的现象。整个过程环环相套、层层推进,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规律,从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上都会对学生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 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现在杨老师家要安装暖气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片,你觉得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呢?为什么? 生:墙的下方,因为热空气向上流动。 2.师: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盖子? 生:因为冷空气向下流动。

3.师:刚开始上课时,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请结合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的相关知识,根据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看课本P9页的图说一说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尝试解释):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这时热空气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后就会腾出空间,冷空气会补充到热空气上身后留下的空间里,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4.体验:设置一个场景,小组的桌子是蜡烛的火焰,组员是空气中的颗粒,加热时,空气颗粒受热离开桌子(火焰周围),这是就腾出了空位,空位周围的其他同学扮演冷空气颗粒,移动至腾出的空位上(代表冷空气的流动),但冷空气颗粒移动至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位时,形成了空气的流动,这样风就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场景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白风形成的原理,构建了风形成的概念。] 5.风是我们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中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制造风?试一试。(生尝试) 6.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科学无出不在,只要你有一颗好奇心,善于观察,动手动脑你们也能成为科学家。 六、拓展提升

阅读课本P10页,制作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想一想实验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帮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能够推动技术和工程的发展,而技术和工程可以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3.热空气和冷空气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上 升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热空气 和 冷空气 (同体积即一样多)

4.土壤的成分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两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自己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

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 科学态度: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 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 【教学难点】

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土壤。

学生材料: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

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已经三年级,但与二年级学生是相差不多的,创设情境要很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给动植物寻找合适的环境放生除了情境真实外,也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观察土壤

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 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 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挖点土来观察

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 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

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u9ha7o86m3gzju6vsv034ka295j0v00d02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