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4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初步分析
翔201251162 2015/9/28
2010-2014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初步分析
1.概况
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入海河流众多,流域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本文根据2010-2014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整理、对比了其中五年间中国各海域坏境的数据,初步分析五年间的海洋环境状况。
本文主要针对影响海洋环境的几个影响因素:水质,污染源,,海岸侵蚀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2.水质
针对各海域情况不同,对各海域单独分析。根据5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其中污染主要集中在近海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其中渤海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见后表)。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下表为2010-2014年五年间各海域的污染情况汇总,统计数据来自国家海洋局环境公报。其中统计要素为二类、三类、四类和低于四类水质的水域面积。
渤海 水质 二类三类四类劣四类合计 45000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km2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由图可以看出,低于二类标准和劣于四类标准的水域面积在2012年有比较大的上升,以劣于第四类水质为例:从2011年的4210平方公里达到2012年的12890平方公里,达到之前的三倍左右。通过对比2012年的海洋环境灾害和事件,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新港“7 .16”油污染事件和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有关。2014年以后低于二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有回升趋势,但劣于第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未有增加。 黄海 水质 二类三类四类劣四类合计45000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km2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此图反映了黄海海域五年间的水质变化。通过对比渤海方面的数据,发现2012年附近低于二类标准和劣于四类标准的水域面积变化趋势相近,可能是由于渤海方面污染的扩散效应所导致。同样,在2014年后污染总量也有上升的趋势。 东海 水质 二类三类四类劣四类合计900008000070000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km2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此图反映了东海海域五年间的水质变化。可以看出其污染从2010年开始下降,2012年小幅反弹,直到2014年又回到高点。 南海 水质 二类三类四类劣四类合计45000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km2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 此图反映了南海海域五年间的水质变化。可以看出其污染程度从2010年后有一个大幅度降低,并从2012年后稳步降低。然而,其劣于第四类水质区域在11-13年期间有一个反弹的趋势。2014年以后的污染水平趋于继续稳步降低。 综上,可以看出:渤海及其附近海域在12年前后污染程度有较大的提升,可能与突发事件有关;除南海以外,2014年以后污染指数都有一个上升的趋势,可能说明污染加剧或者监管放松。 为了综合评价各海域的污染程度,取2014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面积分别为7.7,38,77,350万平方公里)低于二类水质海域的污染面积比(污染面积/总面积)进行比对分析。 0.5污染率0.40.30.20.10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 从图表中一目了然,渤海海域低于二类水质标准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50%,可以看出渤海的污染程度详单严重。同比来说,黄海和东海在这个指标下差距并不明显(9.5%和10.2%),而黄海的污染比例很小(0.6%),污染很轻微。 下表为劣于4类水质标准的海域污染面积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