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一种牵引式教学模式,介绍了教材建设所做的实践工作,最后给出了新的教学考评体系。期望此模式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牵引式教学;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简称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是五部委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处理工具,在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和手段都在不断革新和变化中,而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笔者从事多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把本课程当做理论课学习,以卷面考试为学习目标。另外,很多教学内容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普及层面,这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需求产生脱节,导致“学”与“用”的矛盾。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对选取教学内容进行仔细斟酌和思考。 一、“牵引式教学”模式
针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提出“牵引式教学”模式,即教学活动从研究生今后的科研需求出发,始终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从而改变传统
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牵引式教学”,具体来说,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打破传统以教材为载体,以卷面考试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围绕研究生的科研需求。比如,分析讲解一篇学术论文,包括论文标题、作者信息、单位、摘要、关键字、英文摘要、引言、论文主体、图表、结束语、参考文献等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学术论文的整体框架,其次,在讲解论文要素中,可以具体教授给学生一些信息技术所涉及的工具软件使用方法,例如用Word进行字符格式化、段落格式化、分栏、分节、加脚注、画图等。再比如,在考核环节中,打破传统单一的试卷考核形式,采用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或综述)和制作幻灯片答辩的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具体操作程度,还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而逐渐提高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
在此模式下,和传统以教材为中心的讲授相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增强。在以往教学中,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牵引式教学”模式,可打破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授课形式,通过分析讲解研究生学习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再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或工具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势必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增强。 二、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的主体,选择合适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作为全国最早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之一,随着我院
承担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多,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同时我们不断关注信息技术前沿技术的进展,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学讲义和课件。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编著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材,并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该教材已在本院371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教学中试用。 1.教材编写思路
考虑到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在基础培训阶段体现的特殊性,如学生专业分布不一致性、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等。在教材编写中遵循如下思路:教材内容紧跟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前沿,尤其关注的是计算机应用学科层面;适合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同时方便自学和查阅;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教材讲求实用性,紧扣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需求,如科研数据处理、查阅资料等。 2.教材特色
本教材最大特色是内容创新、兼顾基础,教材内容更符合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的计算机教学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不同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性普及教学,其应该有自身的教学侧重点。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所选内容应该能够服务于学生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
以本教材的第三部分”提高篇”为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包括制作Excel图表、Excel中的统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