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职业教育特点及其启示
[摘要] 战后韩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韩国职业教育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实用性强、有严格的资格证制度和多样化的技能奖励政策、职业教育终身化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明确反映出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生存教育,必须扎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之上。为此,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也能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同等的贡献,应从三个方面努力: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提供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性环境以及养成全民职业教育的观念。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订单式培养 终身教育
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之初,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20世纪50年代初,韩国经济开始走向复苏,并在短短的20年中,迅速跻身于新兴工业国(地区)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汉江奇迹”。
公民工作技能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的腾飞需要充足、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韩国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打造了终身职业教育体系,通过目标明确的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源源不断提供了大量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目前正处于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并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时期,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但这恰恰是目前我国劳动力结构中最匮乏的。如何改善职业教育,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韩国的职业教育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韩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1.韩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明确
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学生的职业化,即培养直接的“就业者”。所谓“就业者”需要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并初步内化为职业能力;同时必须了解和初步适应工作的环境和文化;还要能在正式上岗之前,初步实现角色的转变。要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就业者”,就必须适应学校所在之地的经济结构发展需要、了解该结构下所提供的各种岗位以及各岗位对人才数量、规格的需要,因地制宜、按需培养人才。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韩国政府给予职业学校设置专业的自主权。同时由于韩国的职业学校绝大部分为私立学校,能够按照人才市场需求培养适用、优质人才的学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因此,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了解实际岗位的需求无疑是最关键的。
从20世纪90年代起,韩国开始实施所谓“顾客导向”的定制培养计划,即职业技术院校将企业作为顾客,与企业在人力、物力资源上合作,改造教育环境,按企业需求人力的数量、规格和具体专业特长培养人才。从96年开始,专科大学与企业采取合作协议的方式,现已有75%的专科大学实施了CE计划。
这种“订单式教育”模式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得到双赢的结果:由于紧跟岗位需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大学毕业生。据教育人力资源部统计,2001年,4年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6.7%,而高职院校的平均就业率是81%。2002、2003年专科大学的就业率分别是80.7%和79.7%,也远远高于同年普通4年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另外,韩国的企业也从这个模式中获得自己最需要的各层次技术人才,极大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1998年,仅仁川技能大学就为南星外资企业培养在岗高级技工114名,为三星电子集团、大宇重工业、诚信集团等提供电子回路、空压、制造、特殊焊接、机械加工等方面的优秀员工470名,为起亚自动等2个企业培养通信人员27人。
经济发展需要的是由不同层次职业技术人才以合理结构组成的人力资源库,韩国职业教育目标明确还体现在由不同的职业教育机构承担不同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致力于构建结构合理的职业人才队伍。韩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成熟的工业化国家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应该呈阶梯型:科学家占5%,工程师和技师占10%,技术员占40%,技术工人占45%。所谓“术业有专攻”,韩国文教部明确规定了不同的职业学校承担不同层次“就业者”培养的任务:技术学校和各种训练所(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技能工;职业高中和高等技术学校(招收技术学校毕业生,学制是三年)培养技术员;专科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大学和研究生院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如此一来,各教育机构明了自己的职责所在,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相应层次人才,真正实现“订单式培养”。同时,各教育机构在自己的专攻范围越做越熟、越做越精,从而保证人才质量和适用性,有效避免了各职业教育机构一窝蜂、全方位培养多层次技术人才所带来的人才过剩、结构失调等问题,提高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益。
2.韩国职业教育课程强调实用性
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必须考虑这样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课程与教学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手段,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就业者”,因此其所选择的教育经验必须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定向性。即职业教育课程是有生产或就业指向的,其终极目标是学生在工作世界的表现。第二,针对性。职业教育课程是基于特定生产技术水平下某特定职业需求的。第三,适应性。职业教育课程不仅仅局限于特定领域知识的发展,而且直接帮助学生养成广泛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第四,反应快。职业教育课程应对社会生产中的技术进步反应迅速,包括社会职业岗位变化,把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纳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使学生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上对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的描述,揭示了只有来源于职业教育世界的现实教育经验,才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课程。因此,韩国职业教育机构普遍采取了与行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方法。
以韩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体两年制的专科大学为例,专科大学的目标是要快速培养急需的中坚技术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专科大学与行业共同开展研究项目及交流技术和信息,与行业合作建立委员会,应行业要求开发课程,
以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据统计,1985年专科大学提供的课程数量是1076种。而到2004年,这一数量增长到5847种,这一增长反映了韩国职业教育机构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的课程。同时,所采用的课程结构也体现出注重实用、实践课程比重大的特点。以专科大学的课程为例:专科大学的教育课程分为一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般基础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20%~30%,专业课程占70%~80%。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和实用技术(包括实验实习)的比例为各50%,甚至有的学校或专业能达到1∶2。可见,专科大学的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设定的原则是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知识理论的完整性和深度,讲求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运用科学的职业群分析法和职务分析法来开发、精选适合的专业课程。
实用性的课程要求教学方式(即泰勒所说的教学经验的组织形式)更加具有现场性。韩国各级职业学校普遍重视实验室、实习基地、工作现场的训练,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现场性的教学方式,对职业教育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韩国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有三种:聘请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或现场教学;对现有的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在外兼职或者自己开公司。这样,教师能够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不但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与产业相关而又有用的信息还能把实际项目带给学生,让他们更早地进行实践环节。
3.严格的资格证制度与多样的技能奖励政策
由于韩国职业教育采用学分制,中间可以休学、插班上学等,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把关环节就在于人才的出口。韩国通过严格的资格证制度来评价职业教育机构毕业生的质量,同时也实现对这些教育机构的评价。1974年10月16日发布的《国家技术资格法的施行令》,规定职业学校、实业高中、实业专门学校和初级大学的毕业生,有义务必须参加国家技术资格评定考试。目前,韩国技术资格鉴定非常严格,其通过率仅为20%。同时国家对取得国家技术资格证书者采取优先录用、优厚工资待遇等多种奖励,甚至对于一些重要职业,要求必须持国家技术资格证书上岗。通过把资格证与实际就业紧密联系,对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参加职业技术资格鉴定,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4.职业教育的终身化
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从宏观上来看,职业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当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时,职业教育就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而当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又要求职业教育能随之相应提高。从微观角度来看,职业技术人员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从初始职业化开始,逐步成长为“成熟”的岗位人员,需要不断接受进一步的职业教育。同时,为了应对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劳动力结构变化,岗位要求变化,个人也必须不断接受新的职业教育,以保证自身的适应性和成熟度的不断提高。因此职业教育并不局限于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一个终身的事业。而韩国是亚洲地区在职业教育领域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最彻底的国家。
(1)韩国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首先从纵向上来看,韩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具有初、中、高及研究生教育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制订了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课程、插班和升学制度,较好地衔接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从横向上来看构架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无需参加升学考试凭规定的毕业证书、技能证书可免试进入高一级职业技术院校(主要是专科大学)就读。专科大学的学生在毕业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升入普通大学或是产业大学,同时还可以获得学位——“专科学士学位”和本科学位。同时,韩国还采用“学分银行制”把已有的学习和经验与未来的学习累积在一起,贯通了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体系。通过实现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间以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通、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衔接,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得以构建。
(2)政府对职后培训的大力倡导
为了鼓励企业支持员工积极参与职后培训,韩国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通过这些举措,职业培训迅速发展起来,也使职业教育真正实现终身化。
二、韩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韩国职业教育的特点的归纳以及对其发展历史的总结,可以得出韩国发展特殊教育的一些经验,主要有:
1.政府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并为其发展提供支持性环境
(1)法律保障
韩国笃信“法制立国”,它的职业教育发展至今一直都有相应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除了在《教育法》等综合性教育法规中对职业教育有所规定外,还专门为发展职业教育制订了一系列法规性文件。这些法律明确了国家、社会、个人在发展职业教育上的责任,确立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地位,同时也引起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心和重视。
(2)财政支持
韩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与政府巨大的财政投入是分不开的。韩国政府的财政支持用于开发新的课程、更新设备、提供奖励等各个方面,全面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职业教育定位准确
从韩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来看,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是其发展的第一要件。这个定位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从宏观来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