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七章习题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8 18:25: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

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is— 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 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 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 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 均衡理论来反映。

(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

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 17— 1来说明

(2)在IS— 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

怎样根据IS— 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 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 IS— 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 系,即总需

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

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 y1和「1。将P1和%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 曲线的交点为 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 y2和「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 E2, 又可在下图中找到 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 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 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 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 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 AD便是总需求曲线。

求曲线。当价格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 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

价格

图 17 — 1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解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

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 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 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 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 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

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

力市场的均衡可推导出总供给曲线。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就业量取决于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 的理论。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解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 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 下,劳动力市场能够得以出清,这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

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

从而在其他因素不 因此,在以价格为

在劳动力市场

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 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有黏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 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黏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 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

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

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

作为工资和价格黏性

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

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作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 得所需的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

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 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 线。

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 总供给曲线。

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

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

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

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

5?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解答:宏

观经济学用总需求 一总供给模型对经济中的萧条、 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如图

高涨和滞胀状态的说明, 17 — 2所示。

1小$ ________ 鼻 、枷 f 1 4 O y 2

y

图 17— 2萧条状态与高涨状态的说明

从图17— 2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 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 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 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 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 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 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

(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

17— 3表示。

在图17— 3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 E决定的产量 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 AS s,总 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 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 y ',价格水平为 P ',这个产

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

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图17—3滞胀状态的说明

6?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中的

解答: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AD — 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

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宏观经济中的AD — 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 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数量 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

描述的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学中的

(产出)为横坐标的坐

AD — AS模型描述的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事物。

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 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

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 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

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 宏观经济学中的 AD — 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 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而且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还可 不仅可

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

而总

7?设总供给函数为 ys= 2000 + P,总需求函数为yD = 2400— P: (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

(1)的结果相比较。 (1)的结果相比较。 (1)的结果相比较。

⑶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

⑸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属于何种类型? 解答:(1)由ys= yD,得

2000+ P= 2400 — P

于是P = 200, yD = ys= 2200,即得供求均衡点。 ⑵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yD = 2160— P

于是, 由ys= yD有

2000+ P= 2160 — P P= 80 ys= yD= 2080

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⑶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yD = 2640 — P

于是, 由ys= yD有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七章习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un7p6tq3n0fluh9boav3qhtz4wh2h00ty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