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中和 △ 第二节、气韵 △ 第三节、意境
第一节、中和
一、“中和”的基本内涵
“中和”是儒家美学的重要概念,最早见于《礼记·中庸》。“中”指对立两级的中间,即内心有序;“和”指感情的发作有节,即外行有度。作为审美形态,“中和”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这一审美形态具有明显的哲学思想的贯通性和影响力的持久性,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特点。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
(一)、中和的文化渊源
从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来说明“中和”的缘起与表现 (二)、中和的思想基础 1、“阴阳五行”观念 2、“天人合一”思想
三、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强调适度
情感的适中、人格的完整、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中和的强调多样性的统一
“五味调和”、“八音克谐”、“和而不同”的思想 (三)、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 “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最高境界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和美学上的双重意义
(一)、中和是中国古人的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表现处对天地境界的追求和对和谐生产样态的向往。
(二)、中和所强调的“多样的统一”、“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国古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现实中的生产智慧的一种体现。
(三)、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一种在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要求个体、局部服从和
消融于整体、全局之中。
第二节、神妙(略讲)
一、神妙的内涵
(一)、对“神”与“妙”的分析
(二)、神妙指善于把握各种各样的审美意象,达到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
二、神妙的审美特征
(一)、形而上的超越性 (二)、直觉性与内审美的超越 (三)、对外在形式的超越 (四)、内在自由性
三、神妙理论在美学史上的发展演变
远古的“万物有灵”——魏晋的“人物品鉴”——唐宋的“形神兼备”
第三节、气韵(略讲)
一、气韵的内涵
(一)、汉语思想传统中“气”的含义
宇宙之气、自然之气、生命之气、精神之气、文艺之气 (二)、谢赫六法 《古画品录》之“气韵生动”
二、气韵的审美特征
(一)、突出生命的活力及其自然形成的韵味 (二)、整体完善、一气呵成、自然而然
(三)、涤荡心胸,养浩然之气,出于技法而消融技法。
三、气韵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体现和发展
(一)、气韵的审美形态萌芽于春秋时期 (二)、汉代是“气韵”的孕育阶段 (三)、魏晋南北朝是“气韵”的正式形成期 (四)气韵在唐诗中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
(五)、“气韵”的消解
第四节、意境
一、意境的内涵的历史生成
(一)、先秦时期“意”的凸显:《周易》的言、象、意 (二)、汉魏时期“境”的传入:佛教的“境”与“境界”
(三)、唐代“意境”的产生:王昌龄的《诗格》之“三境”——物镜、情境、意境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和审美特征
(一)、意境的审美内涵
所谓意境乃是主观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的生活景象溶为一体后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意与境以及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形与神,情与理,心与物的和谐交融。若说“典型”具有西方味道,更适用于再现艺术,那么“意境”则富有中国特色,更适用于表现艺术,从艺术史上看,西方传统艺术更偏重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因此形成了“典型”这一范畴。中国传统艺术更偏重对主观情感的表现,因此形成了“意境”这一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在论述艺术时,特别强调对意境的创造,要求艺术家发挥艺术感受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把对客观对象的个性特征的把握与自己富有个性气质的审美心态、审美理想以及人生感受、生命体验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合一、物我同一的境界,使有限的艺术形式孕含无限的审美内蕴,使个别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充满着共通的普遍的情感内容,以进入一种“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境界,从而对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深邃的感受和领悟。 (二)、意境的审美特征
首先,从审美客体来看,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构多起于山水之中,外部自然中能够传达出生活神趣的事物形象是构成意境的客观基础,而内部心灵中灵动变化的情感意趣又恰似那外部自然的主观延伸。由于艺术家心中情思万千、波澜起伏、变化不定,不是一个固定不动的单纯的意象,只有大自然那无限丰富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流泉、飞鸟等等才足以表现艺术家胸中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其次,从审美主体来看,艺术意境是情与理的统一,意境之中包含着艺术家的精神情感和人格涵养。正所谓“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只有这样,作品的意境才能开
拓的更为深远,在这样的境界之中,方能万虑消沉,仅有林泉之心;名利淡泊,唯有山水之意。艺术家那不可言、不可状的精神与人格、心灵与生命的律动在这一境界中使得通脱呈现。 再次,从审美主客体的意境创造来看,对意境的创造要求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合一。故意境的实现不是靠直言陈述,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要靠艺术的直觉、艺术的功力,使内在精神与外在景象不期然而地凑然相泊,这一艺术途径与西洋艺术追求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大有差异。意境要空灵自然,灵动不羁,富于变化,这就要求有虚有实,虚实相生,以此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相伴而舞的最高境界。“舞”是中国艺术意境的最深处的灿烂境界,是彻底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心灵状态。书法的线条、绘画的笔墨、建筑的飞檐、音乐的旋律、诗歌的节奏等等,在其最深处,莫不是心灵与对象的翩然起舞。“舞”是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的最高表现。
三、意境在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
(一)、王昌龄的《诗格》首创“意境”
(二)、晚唐司空图的《诗品》的“超以象外”和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 (三)、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
(四)、明清时期王夫之的“情景论”与王士祯的“神韵说” (五)、王国维的“境界说”
第四编 审美经验论
第一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证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
2、掌握审美经验及其特征
二、教学内容
△ 第一节、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 ○△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相关推荐: